威客网的特征分析论文
一、作为新兴社会生产方式视阈下的威客现象阐释
2004年7月创办的“K68创意产业平台”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威客网站,但由于“威客”的概念尚未提出,“K68创意产业平台”,没有形成明确的“威客”概念。而2005年7月创办的“威客网”则是我国第一个以“威客”命名的威客网站,旨在“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资源,科技成果与企业的科技难题对接起来。”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刘锋发现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并让解决者获得报酬是网络应用的一个全新领域,于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威客”的概念。
2005年7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锋在其论文《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中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形式定义的时候,提出了“威客”和“witkey”两个概念,“witkey”是由wit(智慧)和key(钥匙)组成的一个合成词汇。作为国内最早对威客现象进行研究的研究者之一,刘锋认为威客是指“(在网上)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人,我们称作威客,表示他们具有关键智慧,能够解决问题,是有威力的人。”威客模式就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上的互动问答平台使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实现价值的一种模式,像“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新浪爱问”、“GoogleAnswer”等都被刘锋归结为威客模式。
随后,威客模式获得国内媒体广泛的关注。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使威客概念广为传播,“威客”作为一个新兴网络应用形式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威客模式”受到媒体“热炒”后,国内部分威客网站甚至因访问流量暴增而多次瘫痪,其中“猪八戒威客网”在两天内的访问量由原先的1000个独立IP增长到上万个。点击量突破10万次,悬赏任务数也从过去8个月间累积的101个飚升到228个,网站不得不增添多台服务器以维持运转。不少风险投资机构也开始关注了威客网站,并期望与之洽谈资金支持、携手开发等合作事宜。
如此火爆的“威客”到底是什么呢?据称,在威客网站上,个人或者企业只要发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任务,公布任务期限和赏金,就会有天南海北的“威客”通过竞标来解决任务。这些任务种类繁多,大到专业网站的制作,小到取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报酬也根据任务的大小难易,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威客由于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受到网民的大力追捧,甚至有网民断言,威客的出现彻底实现了“人人都可上网挣钱”的梦想。
而“猪八戒威客网”的创办人朱明跃则认为威客是一个在线工作平台,他创办“猪八戒威客网”的初衷是为网民提供一个可以“在线上完成工作的车间”。朱明跃坚信脑力创造产品,威客使创造者摆脱了传统工作所固有的限制,从而给自由职业者以更为广阔的空间。
刘锋给出的定义偏重于从人的角度出发阐释威客的概念,威客即人;而朱明跃则偏重于从物的角度阐释威客的概念,威客是一个工作场所。以上两种说法是对威客的典型界定,即从物的指代上,威客是指经营精神产品的网上平台,也就是威客网;从人的指代上,威客是指参与解决问题的、在网上通过创造精神产品换取报酬的人,刘锋称为威客。这两种观点不足以诠释威客的全部含义,容易使人认知不清。
二、威客模式的产生塑造了新型社会
威客网的特征分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