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茶树病害
主讲教师:史洪中
shz666@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概述
我国已发现的茶树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的病害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积大,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不尽相同。有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如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等;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模式也不一致。茶树病害中,有些是叶部病害,有些是枝干部病害,还有一些是根部病害,其中以叶部病害对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叶部病害
第二节枝干部病害
第三节根部病害
第一节叶部病害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部病害种类多,它们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从发病部位看,可分为嫩芽、嫩叶病害,成叶、老叶病害。因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这些病害发生在茶树生长季节的不同时期。高湿度往往是叶部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叶部病害的控制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
一、茶饼病
:
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一。国外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若用病叶制茶,则成茶味苦碎片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
此病危害茶叶的嫩叶和新梢。叶片的任何部位都可受害,而以叶尖及叶缘发病最多。叶片发病时,正面初呈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直径为2-10mm的病斑。并在叶片正面向下凹陷,而在叶背凸起呈饼状,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病斑边缘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发病严重时,病部肿胀,卷曲畸形,新梢枯死。
:
Exobasidium vexam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茶饼病菌。
病菌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子实层,由无数担子聚集而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膨大,基部较细、无色、单胞,大小为49-150μm×-6μm微米,在担子顶端生有2-4个(一般为2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顶端略圆,基部稍尖,大小为9-16μm×3-6μm,易从担子梗上脱落。发芽前形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发芽时从各个细胞抽出芽管侵入寄主。担孢子寿命较短,一般成熟后2--1小时即失去发芽力。在35℃下1小时亦即死亡。此病菌寄生性强,只能在活的组织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
:
茶饼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或越夏。次年春秋季,当平均气温在15—20℃时,相对湿度85%以上时,生长发育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幼嫩的叶片及枝梢上,在水膜中孢子发芽,侵入组织。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不断扩展,同时刺激细胞膨大,形成馒头状突起病斑。在叶背产生白粉状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成熟的担孢子继续飞散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大蔓延。
茶饼病的循环周期,各地长短不一。据贵州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观察春茶期间为15天左右,夏茶期间为12天左右,秋茶期间为13-14天左右,全年循环周期可达16次左右。病菌借风雨进行近距离传播,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由于病菌的寄生性强,枯死的病叶和枝干不起传病作用。
:
(1)气候条件: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极其敏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一般分布在我国各茶区的高山茶园中,因高山区气温低而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当气温在16—20℃范围内,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
在海南,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茶饼病有越夏现象。在一般茶树上不能侵染,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较低、湿度大,茶饼病可继续发生。
(2)地形:长期保持高湿度的地势,茶饼病易于发生。尤其在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
(3)茶园管理: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从生,施肥不当、采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易发病害。因为杂草丛生,引起茶行通风不良,湿度大因而造成了有利于发病的环境。茶园偏施氮肥或施肥时间不当,可以加重病情。如秋茶前施肥过多,促进茶树秋梢生长旺盛,枝叶柔嫩,抗病力下降,这样不但当年发病重,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越冬病菌数量,次年病情也可能加重。
(4)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小叶种比大叶种较抗病。
:
(1)植物检疫:茶饼病主要依靠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因此,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
(2)农业防治:
:勤除茶园杂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荫蔽
茶树病虫害防治1--- (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