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案(一)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安排两课时 ﻫ第一课时: ﻫ一、导人新课. ﻫ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ﻫ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ﻫ三、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自读。 ﻫ 要求:听难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可用投影片) ﻫ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ﻫ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ﻫ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自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思考题第l、2题。
1、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ﻫ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说明) ﻫ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ﻫ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ﻫ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ﻫ(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ﻫ(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ﻫﻫ五、复述课文内容.(可用投影片)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ﻫ3.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ﻫ六、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ﻫ七、布置作业。 。 ﻫ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
《驿路梨花》教案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