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议
摘要: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文章分析了白洋淀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了治理和保护的建议,旨在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的生态功能,从而实现城市与淀泊共融共生。
关键字: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对于补充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减轻气候干燥程度、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承担着多种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和水环境安全,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1白洋淀概况与污染现状
。白洋淀是中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的。现有大小湖泊143个,其中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km2。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水质处于Ⅳ类以下,主要污染物是COD、总磷、氨氮、高锰酸盐。主要污染源:一是上游河流污染。白洋淀上游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唐河、孝义珂、潴龙河、白沟引河等8条河流,存在河道垃圾污染、河流底泥污染、非法排污污染等问题,入淀污染物负荷较重。同时制革、造纸、印染等传统重污染行业对上游河流污染也有很大影响。二是淀区污染。淀区污染源按照其排放方式分为内源和外源。内源主要指淀区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外源包括淀区居民生活、旅游、养殖等排入淀区的污染物。白洋淀内分布了39个纯水村、134个淀边村,其生活废水和垃圾直排入淀以及垃圾沿淀边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其入淀COD占总入淀负荷的20%左右。
2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议
。淀中村、淀边村及入淀河流沿岸两侧村庄,因地制宜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厕所改造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引导再生水回用。安新县淀中、淀边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或可移动式污水处理设施,执行雄安新区污水排放标准,建设湿地设施进行生态净化,入淀水质不低于地表水IV类标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清理白洋淀淀区水产养殖设施,淀内及淀边、入淀口至河流上游5公里范围内实行全面禁养。上游5公里外划定限养区域,严控网箱养殖密度和饲料投加;对老旧淤积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安装进排水及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塘、湿地等生态工程化配套设施;集中连片养殖区,通过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渔农种养结合等措施进行养殖尾水处理,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白洋淀淀区及淀边、入淀河流沿岸各1公里范围内全面实行禁养,对已有畜禽养殖设施全面清理,其他区域严格划定限养区域,按照规模适度、设施先进、标准化程度高的要求,严控畜禽养殖规模,实现减量提质;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农牧结合机制,对有种植土地的畜禽养殖场,实行种养一体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