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探索
摘要:合肥市以创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为抓手,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注重科技引领,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合肥的低碳发展也面临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需要系统谋划、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低碳转型。
关键词:低碳城市;合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科技引领
加快推进合肥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强化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还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完成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重要职责。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伴随着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国际社会开始进行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发展路径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此相适应,城市低碳发展的相应规划或计划逐步成为我国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低碳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应是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仍能处于较低水平的城市[1]。赵涛等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社会(1S)综合系统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基础,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城市碳汇能力等方式,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中3E1S系统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2]。付允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辛章平等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低碳城市的核心内容,并把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4]。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以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前提,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达到碳排放减少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5]。学术界对低碳城市内涵的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化,初期的低碳城市强调经济方面的生产和消费,后来又考虑社会生活和治理。世界自然基金会对低碳城市的定义是: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基本内涵包括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6]。对于低碳城市的特征,学者们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李增福从政府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包括发展目标、区域规划、政策法规、资金投向四个方面的特征[7];单晓刚从规划角度认为低碳城市的基本框架包括规划理论创新、专项研究、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8];朱婧等提出低碳城市的特征应包括化石能源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与废弃物的排放,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向低碳化,政府要将低碳意识融入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行动规划、工程实施等方面[9]。总之,低碳城市内涵及特征的探索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低碳理念应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行为遵循,低碳能源结构要求城市经济增长不能以
低碳城市建设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