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当传统艺术进入电视时代,都存在着如何电视化、继续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课题。与电视歌曲、小品、相声等媒体艺术相比,电视舞蹈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更突出,本文从媒介传播学的视角深刻入微地分析电视舞蹈的画面美学特征,指出适宜于电视传播的作品特性,并深入到舞蹈艺术的本质,找寻其在媒介环境中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现象学”出路。
关键词:舞蹈电视互动美学
作者简介:耿文婷,197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少校
在电视综艺类节目中,有一种涉及演员最多、服装道具舞美灯光耗资最大的艺术形式,那就是舞蹈。遗憾的是,与歌曲小品等艺术品种相比,电视舞蹈的影响力却最小,这是颇为令人尴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若回答这一难题恐怕非舞蹈艺术本身所能及,作为呈现于电视荧光屏上的媒介艺术,我们必须围绕这一媒介本体来探讨电视舞蹈的电视特性。
一、电视舞蹈的媒介特性:
1、舞蹈的电视化
舞蹈以人体动作作为物质媒介,是”表情性、概括性的人体动作艺术”。自电视普及以来,呈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舞蹈作品举不枚举,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高收视率,一般的观众都看过春节晚会上的舞蹈作品,所以为了形成对话与交流,我们选取春节晚会上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的个案。
1989年春节晚会上,白族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给电视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1995年春节晚会上,年轻男舞蹈演员黄豆豆表演的《醉鼓》富有震撼力,荣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二等奖。
1998年杨丽萍以舞蹈《梅》,黄豆豆以舞蹈《龙腾虎跃》,摘取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大奖。
从电视中我们看到,杨丽萍修长的身材极富形式美感,所表现的孔雀婀娜多姿、惟妙惟肖,她用细长而神奇的手臂模仿孔雀的头冠颈项,充满着生机与灵动的气韵,令人如醉如痴,赢得了现场与电视机前观众的一致喝彩!这是艺术对生活的升华!孔雀舞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是”舞蹈摹仿论”的最形象诠释。同时,舞蹈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被看作是人类情感情绪的抒发,格罗塞就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了,我国早在汉代《毛诗序》中即认为舞蹈是抒发人类内心情感的最高最后形式。对于青年舞蹈冠军黄豆豆表演的《醉鼓》,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到了,但是作为有真实空间的舞台艺术的欣赏者与通过荧屏传播的媒介艺术的欣赏者,二者对同一舞蹈的反应却有着差距。观看这个舞蹈时我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听到来自现场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发自肺腑、不绝于耳,远远超出其它节目的受欢迎程度,《醉鼓》作为舞台艺术的成功表现,是对”舞蹈表现论”的形象诠释。而遗憾的是,我和坐在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一样未能深切感受到这个舞蹈带来的审美震撼与冲击,对《醉鼓》热烈激昂、富有动感的气势,以及黄豆豆高超娴熟舞蹈技巧的感受都不及现场观众深刻。我们的问题是:在现场引起如此轰动的舞蹈为什么没有给荧屏前的电视观众带来相同的震撼?这是作为舞台艺术的舞蹈进入电视媒介后应当认真思索的话题。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充满矛盾的聚合体,优点与缺点始终相伴生。电视媒介的诞生也一样。在传送图像上,电视有其优长亦有其明显的局限
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