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碱性岩类—概述
化学成份:SiO2含量相当于中性岩的含量(52-65%),Fe2O3、FeO的含量通常在2~4%,CaO和MgO的含量较低, 一般为1~2% 左右, Na2O 为5~10%, K2O 占4~6%,当碱质成份达10%时,为碱质饱和的碱性岩,即正长岩— 粗面岩类,当碱质含量远超过10%时,称为碱质过饱和的碱性岩类,即霞石正长岩— 响岩类。
颜色为浅色、浅灰色或淡红色,比重较小。
地表上的分布少,岩体规模一般很小,很少超过几十平方公里,常常分布在克拉通与板内的断裂带中。
相关矿产除磷灰石、钛铁矿、金红石外,与稀有金属、放射性矿物密切相关。
一、正长岩—粗面岩类:侵入岩类
●以各种正长岩为代表
本类岩石的SiO2含量同闪长岩近似,但Na2O 和 K2O 含量高(可达10%),因而矿物成分上的突出特点是出现大量碱性长石,而斜长石和石英很少。暗色矿物也不多,一般小于20%,有时可出现碱性的暗色矿物。
●半自形粒状结构,也可见似斑状结构,浅成岩也可见斑状结构,似粗面结构(是长板状自形-半自形的长石晶体作半定向排列);在向闪长岩过渡的类型中还可出现二长结构(斜长石自形程度高,钾长石呈它形分布于其间隙中、或斜长石晶体镶嵌在大块钾长石中)。
●块状构造
(一)常见岩石类型
● 1. 正长岩(2:1)
除碱性长石外,可出现少量斜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 为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按石英含量分为两种:
正长岩:石英含量0~5%。
石英正长岩:石英含量5-20%。
另可据暗色矿物,如黑云母正长岩、角闪正长岩等。
● 2. 二长岩(1:1)
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含量相近,石英与暗色矿物的含量 和正长岩大致相同,因而也可分为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
●
长石全部为碱性长石,不含斜长石,其特点是出现碱 性暗色矿物如霓石、霓辉石、碱性角闪石等。
● 4. 其它变种
正长斑岩:浅成侵入岩,矿物成分与正长岩相同,仅以其具斑状结构区别之。含较多石英时,则称石英正长斑岩。
微晶正长岩:矿物成分与正长岩相同,但以其具细粒结构为特征。
(二)次生变化
正长岩主要发生钠长石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帘石化等次生蚀变。
正长岩—粗面岩:喷出岩类
● 1、粗面岩
成分与正长岩相当。均为浅色 一般浅绿、灰或铁红色,多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为钾长石(透长石和正长石),斜长石,基质是隐晶质,常见粗面结构(透长石或正长石微晶呈平行排列,若遇斑晶时,微晶绕过斑晶排列)。
粗面结构是粗面岩类的专属性结构,它与交织结构的形态基本类似,但交织结构是由斜长石微晶组成,粗面结构的微晶全为碱性长石。而且粗面岩含碱质高,岩浆粘度大,所以定向性更明显。基质中还见有与流纹岩相似的结构如球粒结构、霏细结构。
据暗色矿物种类可命名为云母粗面岩、角闪粗面岩和辉石粗面岩。
粗面岩
斑状结构,斑晶为熔蚀了的透长石,基质由半平行透长石微晶组成,具粗面结构
霓辉石粗面岩
斑状结构,斑晶为霓辉石,基质为透长石和霓辉石微晶组成,具粗面结构
● 2、 粗安岩
介于粗面岩和安山岩之间的喷出岩,成分与二长岩相当。呈白、灰、浅黄或红色,常为斑状及粗面结构,气孔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斜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
● 3、角斑岩
浅绿、灰色,斑状结构,为致密的角质状岩石。斑晶主要为钠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原生暗色矿物几乎不存在,多已被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所交代。有时具杏仁构造。是与细碧岩成因相似的富钠质岩石。并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共同构成细碧角斑岩系。
二、过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 响岩类
SiO2不饱和,碱金属Na2O+K2O含量高,远超过10%,除碱性长石外,常含较多的似长石(霞石和白榴石)和碱性深色矿物如钠质辉石与钠质角闪石等,不含石英。
代表性岩石:深成相:霞石正长岩
喷出岩:响岩
岩浆岩石学3碱性岩类和酸性岩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