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剧《孔子》中的舞蹈语言摘要:本文以舞剧的形式演绎了孔子这一历史伟人形象,以新的视角、独特的风格, 肢体的语言展现了对历史、对传统的虔诚表达, 探寻了舞蹈语汇中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关键词:孔子;古典舞;文化值此 2014 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之时,有幸来到北京观看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开幕舞剧《孔子》的演出, 实属难得, 虽然演出仅仅一个半小时, 但留给我们舞蹈同仁的思考确是深远的课题。当听到舞剧《孔子》时,心中尤为期待。孔子思想及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对中国人影响深厚, 表现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 用舞蹈该如何表达他的精神, 舞台呈现又会是什么形式,同时也感到,表现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内容厚重的舞剧,是非常有难度的。近年来, 以孔子为主人公, 展现孔子人生经历、思想体系的文艺作品并不鲜见, 不管是影视剧还是舞台剧, 都在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进行着尝试和思考。用舞蹈艺术的形式走进孔子, 不仅要展现孔子人儒家思想、人格魅力、智慧光芒, 更要传递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蕴含其中的当代价值和民族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这部作品以优美的音乐, 绚丽的舞台效果, 精巧别致的舞美设计深深的打动了我,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共同给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的盛宴。这部作品选取了孔子在公元前 497年至 484 年周游列国的史实作为故事背景, 以孔子所为所见所想为线索, 表现了孔子在以“仁”治国的政治抱负和郁郁不得志现实境遇矛盾中的痛苦和挣扎。全剧分为序《问》、第一幕《乱世》、第二幕《绝粮》、第三幕《梦回》、第四幕《仁殇》和尾声《乐》六个部分。舞剧把视角放在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中, 并设定了公、妃、臣, 这几个代表人物, 表现了乱世之中, 国君昏晕, 沉溺女色; 臣奸佞独断, 阴谋丛丛; 孔子进谏, 推行礼制仁政, 却无力回天。孔子在被迫奔亡, 危难绝粮中, 仿佛看到了理想的大同世界。战争仍频, 桃花林一般的杏林变成战场, 看似归途,大“道”仍在路上。舞剧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出年逾六旬仍执着坚守自己信念的孔子形象,在优美的肢体律动背后,留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舞剧《孔子》中, 古典舞是整部舞剧的基本舞蹈语汇, 在经过编导的编排创新后, 在古典舞、汉唐舞中又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 那么用这种舞蹈风格演绎春秋时代的人文风貌,不仅令人思考,如此融合是否合适。从舞剧《孔子》中不难发现在古典舞身韵的“圆曲含拧”的基础上, 将现代舞对肢体表现情感的作用融入其中,女子飘逸的裙、袖,男子宽松的袍、氅, 在动作流动中, 都不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舞蹈空间的拓展和律动上都有很强的观赏性。但是, 整部剧的每一章中, 段落性的小舞段很多, 但作为舞剧段落间的关联却不是很大,也出现了两种不同舞蹈风格的地方。诸如《采薇》等舞段,这里明显看到了孙颖先生汉唐舞的风格, 《楚腰》、《踏歌》等作品的肢体语汇仿佛重现, 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具体动律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风格上的借鉴不是问题, 问题是汉唐舞的风格和借鉴现代舞的中国古典舞风格是大相径庭的,多少给人不统一的感觉。许多观众对于孔子在剧中, 是否该起舞这个问题, 提出了质疑。乍一看来, 孔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出乎意料的, 本是演绎年逾六旬的孔子, 但舞台上的孔子却动作幅度较大, 还不时的出现旋转、跳跃、空翻等剧烈的动作, 加之孔子在一般的认识
浅析舞剧《孔子》中的舞蹈语言.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