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我的概念和认识自我的途径
自我展示的目标及策略
威廉·詹姆斯
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自我的内容,自我概念 Known, Me,宾我
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状态,自我的知悉者, 自我觉知,Kowner, I. 主我
自我是一本书,同时也是这本书的读者
“直到11岁我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种了解是通过一种试探性的、一知半解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我希望这一切都是错的,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这就是事实……那个时候我正在自己的卧室里看《超人》。我的父亲和他的一位客人经过,他说‘我们也读到过;但10%这样的数字不可能是对的。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不应该有这么多。’他们走后,虽然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但是我的脸颊却因为这件事情被人识破而烫得发热。尽管我并不时很确定,但是我知道我就是那10%中的一分子”。
《甄环传》
自我的概念
人类并不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物种。
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两岁左右就开始发展了,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强调生理特征,而更多强调心理状态(想法和感受)及关心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我是------?
自我的概念
Markus 和 Kitayama(1991)研究了自我概念中的文化差异,提出了“独立性自我”(independent self)和“互依性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的分析构架。他们认为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代表)和东方人(以日本人、中国人为代表)对自我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独立性自我
强调个体内在特征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与他人的区别性与独立性,它激励和推动个体去实现自我,发展独特的自我潜能,表达个体特殊的需要和权利,展示个体与众不同的能力。
互依性自我
个体行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有意义。互依性自我对自己的确定不是根据唯一性,而是根据自己与他人有关的那些特性。
Markus 和 Kitayama对两种不同自我结构和边界的区分
1 认知——独立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自我特性方面,而互依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重要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地位、角色和关系)。
2 情感——独立性自我的情感体验更多来自自身内部,例如感官需求带来的体验。而互依性自我的情感体验更多来自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较外在的因素。
3 动机过程——独立性自我往往成为推动个体表达自我和实现自己内在潜能的动机,而互依性自我则促使个体注重发展与重要他人的交往并获得应有的地位。
独立性与互依性自我量表(Singelis,1994)
强烈 强烈
反对 赞成
我的快乐取决于周围其他人的快乐……………………………1 2 3 4 5
我会为了团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1 2 3 4 5
能够自己照料好自己,对我来说是第一要务…………………1 2 3 4 5
我喜欢成为一个独特的、在许多地方都与众不同的人………1 2 3 4 5
认识自我的途径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理论,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自我展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