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师工匠精神
摘要: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匠”,其工匠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阐述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困境,提出通过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完善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健全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策略,让教师成长为“教育大师”和“技术专家”,帮助与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高职教师;工匠精神;技能培训;专业化成长
2016年,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匠精神”,指出:”要在2025中国制造中实现产品的升级提质。”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工匠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能对新时期学生人格、学识、价值建构产生影响。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应抓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强化或树立高职教师的工匠大师意识,精进教师的技能技术水平,帮助和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职院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兼具传统内蕴和现代价值的精神系统。古语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论是传统的师徒还是现代的职院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首先关注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师傅和教师。“工匠精神”包含“工匠”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特质。在高职院校,“工匠”指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精神”指的是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技术技能上的“授”和“受”的责权关系,学生天然的对教师有一种权威式的认可。工匠精神体现在高职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地追求提升教学质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与完美。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教师“以德育人”的作用进一步被强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识储备有限,精神体系也尚未建立或完善,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除了授受的技术技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通过人格精神的“示范”或者“榜样”,感染和影响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促进高职学生工匠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从而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相比一般教师,高职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这既是高职教育精细化发展的必然,也是职院教师发展成熟的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联这一群体工匠精神的状态。因此,简要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或者职业发展困境,是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前提。(一)入职前,专业技术技能储备不足。在高职教师中践行“工匠精神”,应明确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精神面貌。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过硬的技术技能。绝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而非企业,在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方
浅谈高职教师工匠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