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常见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1mm=;1μm= 001m;1nm=0.000 000 001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小化大除进率,大化小乘进率”。
2、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
其中:v—速度-米/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四、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五、平均速度的测量
。
六、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六、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