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由硝化菌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的过程
2、反硝化作用:异养微生物在无分子氧条件下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还原为气态氮或氮氧化物。
3、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4、固体废弃物: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进一步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存在的物质
5、有机废气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以废气中的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其它养分,经代谢降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CO2、水等)及细胞组成物质。
6、合成洗涤剂:是由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和各种助剂(三聚磷酸钠)、辅助剂配制而成的一种洗涤用品
7、植物固定:利用植物及一些添加物质使环境中的金属流动性降低,生物可利用性下降,使金属对生物的毒性降低。
8、植物挥发:利用植物去除环境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9、植物吸收:利用能耐受并能积累金属的植物吸收环境中的金属离子,将它们输送并储存在植物体的地上部分。
10、生物冶金:某些微生物能有效地把金矿、铜矿和铁矿中的金属选择性地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生物浸取,或称为生物冶金
11、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2、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是通过培养单细胞生物而获得的生物体蛋白质,又称微生物蛋白。包括细菌、放线菌中的病原菌、酵母菌、霉菌和微型藻类等。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废水中氮的主要形式是有机氮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和氨氮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都有氨化能力,称为氨化菌。有机氮通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
生物脱氮过程:
(1) 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
(2) 再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氮转化为气态氮从水中逸出
★2、硝化过程
(1)亚硝化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2-)
(2)硝化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NO3-)
3、反硝化细菌(兼性厌氧): 假单胞菌属、反硝化杆菌属、螺旋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
★4、废水中磷的生物去除的两种途径:
①、 生物细胞合成中吸收部分磷
②、微生物以聚磷酸盐(poly-P)的形式超量储存磷
5、聚磷菌(PAOs)在厌氧与好氧区的代谢
厌氧区:当废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时,聚磷菌(PAOs) 可以通过水解体内储存的聚磷提供厌氧摄取磷的能量。因此,聚磷菌(PAOs)摄取碳源并以聚羟基烷酸盐(PHAs)的形式储存,同时降解体内的聚磷释放正磷酸盐;
好氧区:聚磷菌(PAOs)进行好氧生长,利用储存的聚羟基烷酸盐(PHAs)作为碳源和能源,摄取正磷酸盐将其转化为聚磷酸盐。
6、生物除磷工艺
所有生物除磷工艺的一个共同特征: 设置厌氧区,供聚磷菌(PAOs)吸收基质,产生选择性增殖
多数污水除磷工艺构造基于硝化和反硝化的考虑,使系统在硝化的情况下保证良好除磷
主流除磷工艺:厌氧池在污水水流方向上,磷的最终去除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实现。包括Bardenpho系列、A/O系列、SBR系列
测流除磷工艺:厌氧池不在污水的主流方向上,大部分磷通过化学沉淀去除。以Phostrip工艺为代表。
7、生物修复技术基本内容
生物修复的定义: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生物修复的目的: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至环境标准规定的安全浓度之下
应用:分解石油及石油制品,多环芳烃(PAHs),氯代烃如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氯代芳烃等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尽管任何一项污染物去除或降解技术都是较昂贵的,但生物处理相对较便宜
8、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①、 原位生物修复
污染土壤不需移动,污染地下水不需用泵抽至地面
优点:处理费用低
缺点:处理过程比较困难
②、异位生物修复
通过某些方法将污染介质转移到污染现场附近或之外,再进行处理。
优点:处理过程容易控制
缺点:污染物搬动费用较大,反应器的加工制造、控制系统的设置也会增加费用
9、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原位生物处理
①、土地处理
天然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具有多种代谢活性,因此处理污染物的一个简单方法是依靠土著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染物分解或去除,这种方法称为土地处理。
应用:石油工业废弃物处理、含防腐油土壤、各类工业废弃物如食品加工,纸浆及造纸、鞣革业等的废弃物的处理
当土著微生物不具有污染物降解能力或其数量较少,可在污染场地
环境生物技术名词解释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