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阵痛:中国城市化调查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彻底转型,从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转变成一个现代城市居民为主的社会。其目标是在未来 10 年,把 70% 的人口―― 9 亿人整合到城市地区。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 探究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的种种挑战, 以及改变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且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 转向更加依赖生产力增长和国内消费的必要性。报告发现,中国特大城市的数量是官方数据的两倍。特大城市的定义是超过 1000 万人口的城市。以下是这份报告的一些要点: 1. 特大城市增多中国政府的统计中只有六个超过 1000 万人口的城市,原因是它剔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和郊区人口。 OECD 将狭义上的行政范围以外的都市地区人口也纳入调查中,称中国目前有 15 个特大城市。 2. 规模大经济自由化推动了城市化。 1980 年, 只有 19% 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根据政府的预测, 这个数字在 2020 年可能达到 60% 。来自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国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一半左右。报告援引政府的数据称,全国的城市中大约有 亿的外来人口。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三分之一的居民来自中国其他省份。 3. 六成流动人口为年轻男性 2012 年, 将近 60% 的中国流动人口是 16到 40 岁的男性。与印度和巴西的流动人口相比, 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 五分之四的中国流动人口至少完成了初中教育。 2010 年,中国 90% 的建筑工人和 80% 煤矿工人都有流动背景。该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官员缺乏与周边地区合作的动力。因此,报告称,“三十多年来,地区竞争一直是改革的主要特征”。报告接着表示, “城市间的竞争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部分重复建设由高增长率承担了,但还有一些被认为是浪费。” 4. 投入本地需求的地方财政不足从 1994 年开始的全国税务制度改革,使财政制度更加集中化,流向北京的中央政府的收入日渐增加。中央政府常常是根据当地的户籍登记, 即户口数据为社会服务拨款, 但这些数据并未算入在城市生活
速度与阵痛:中国城市化调查.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