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
目 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ﻩ1
毫针刺法 2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ﻩ3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ﻩ5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ﻩ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8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ﻩ13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ﻩ14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ﻩ15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
穴位注射法 20
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2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ﻩ24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ﻩ35
针刺麻醉疗法ﻩ37
口唇针疗法 38
浮针疗法ﻩ39
二、灸类疗法技术ﻩ45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ﻩ46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ﻩ47
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49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ﻩ50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2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3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6
三、刮痧疗法技术ﻩ58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ﻩ59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0
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1
四、拔罐疗法技术 63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ﻩ64
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5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66
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67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ﻩ67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ﻩ69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ﻩ70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ﻩ72
针刀技术操作流程ﻩ73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5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ﻩ76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ﻩ78
冷敷技术操作规范ﻩ80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1
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2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ﻩ83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5
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86
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89
正骨技术操作规范ﻩ91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ﻩ92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ﻩ94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ﻩ96
牵引技术操作规范ﻩ97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1
九、肛肠类技术ﻩ105
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06
痔结扎技术操作规范ﻩ107
挂线疗法操作规范ﻩ108
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 110
十、其他类技术ﻩ112
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113
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 114
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 115
脐疗技术操作规范 116
割治疗法操作规范ﻩ117
一、针刺疗法技术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二、禁忌症
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