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五班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提问:
回顾你以前的经历,是否曾经受到校园暴力?
你觉得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名词解释
校园欺凌也是校园暴力的一种!
欺负行为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
议一议:是什么原因让有些同学参与打架?
一、打架学生情况分析:
(1)、品德原因:许多打架斗殴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较差,素质低,法纪意识淡薄,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服从老师的教导,言行不一致。有些学生心胸狭隘,往往做不到心胸宽阔。这类学生性格多内向,孤僻,看到别人的进步、“成就”,内心不舒服,往往采取挑衅的方法,借题发挥,寻事发泄。或看到别人做了一点对自己不利的事,马上进行报复。
(2)、性格上的原因: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一般都表现出脾气暴躁,易于冲动;心胸狭隘,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委曲。在一些打架事件中,都是一些非常小的事情,如在食堂买菜相互碰撞了一下,或在打球时多看了对方一眼等就觉得不舒服,就要用打架解决。
(3)、爱慕虚荣: 虚荣心理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而在其背后掩盖的往往是自卑等。一些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表现不佳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不被其他同学瞧不起,往往依靠打架或违纪来证明(表现)自己不比别人弱。
(4)、狭隘的小集体观念: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或活动中,经常进行各项评比。一些学生出于狭隘的集体观,为“集体” 争光,引发打架事件。或者为了小团伙的眼前利益,合伙欺负他人。
(5)、积怨型(多为打群架):打架的一方事先曾有明确的意识,对另一方有强烈的不满,长期看不顺眼一直想找机会打架,一旦能借题发挥,打架一触即发。往往一点小事即是导火索。但这些积怨又大多与“面子”“义气”有关,再加上当今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能力较强,但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较差。对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出现的凶杀暴力情景,他们可能会从自我的角度理解,会把凶残的罪犯当做有胆识讲义气的英雄,这种心理偏差是促成打架的诱因。
(6)、责任心缺失:不顾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那些参与打架斗殴的同学,事后常说的一名话就是“我不知道会打得这么严重”。
(7)、认识上的偏差:存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想通过打架行为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或者是为了在女生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被打一方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打架行为,被打后不是寻求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而是认为只有用同样的打架手段才能使自己今后不再被打,因而或是寻求社会上黑恶势力、或是纠集自己同乡去殴打另一方,形成恶性的循环。
案例一:因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
19岁的尚某在学校操场和几名男女同学一起打篮球。同学苏某嫌尚某有犯规动作,几次说他不会打球,尚某感觉在女同学面前丢了脸,心里很不舒服,当苏某又一次说尚某打手犯规时,二人发生了争吵,尚某挥手打了苏某一个耳光,猝不及防的苏某倒在地上死亡。
案例五:所谓“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
年仅16岁的苏某听说小文对人说他朋友(李某)偷东西,便和他的朋友宋某、韩某将小文带到学校外面,将小文打了一顿。
初一五班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