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的实施
1 根据评估项目的重要性和成灾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等级(参见69号文)
2 根据评估种类确定评内容及任务(P12、14)
3 根据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基础资料调查表开展现场调查
和有关资料收集(P30、31)
4 分别计算和确定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稳定状态)(P36),泥石流容重(P37),发展期(P39),频率(P45),流量(P46)、流速(P46),规模(P47),强度(P47)等
5 划分泥石流活动危险区(P48、49、50)
6 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综合致灾能力(P51)
确定建筑物承(抗)灾能力(P53)
8 灾害损失(P54)
9 地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破坏程度(P52)
10 灾情与灾害分级(P32)
11 计算防灾效益(P54)
12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分级(P33)
13 泥石流活动成灾机率或危险程度(P4)
14 泥石流活动的预测分析(P41)
15 编写报告(P56)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学习重点
泥石流活动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泥石流活动范围内,若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经济设施相遭遇时,是否产生灾害?灾变过程可以概化为:
致灾体(泥石流活动)的外动力(F)
灾害发生机率或危险程度(D)=
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E)
F —泥石流活动的外动力,以自然属性为主,可以通过泥石流活动的
强度、规模、发生频率等外动力参数进行外动力的综合量化分析。
E—受灾体包括人、财产、建筑物、土地资源等,以社会属性为主;
其承(抗)灾能力首先需要进行易损性分析,然后通过计量统计;在
进行经济分析时,需要折合成货币单位。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F/E>1 时:
受灾体处于危险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最大;
F/E<1 时:
受灾体处于安全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最小;
F/E=1 时:
受灾体处于成灾与不成灾的机率各占50%的中间状态,
要警惕成灾的可能性部分 ;
要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灾害,就必须先作好评估工作,在规划和设计中约束工程致灾的负面作用,充分发挥工程防灾作用,尽量把灾害防止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是根据我国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规定要求进行的一项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开创性专业技术工作。
第21条中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规定了工程建设和规划的评估范围和最宜评估的阶段。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定了城镇规划必须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第22条中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
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
建设后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预防治
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规定了评估的基本内容、评估单位的责任。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选用的各项判别和量化标准在目
前尚无专业标准、规范的条件下,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
的有关规定,并满足相邻学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引用
的技术应能反映。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评估现状:
1. 作为工程建设和规划实施的一项技术内容始于《条例》发布之后;
2. 1959年青芷铁路在建设过程中札麻隆峡谷发生特大泥石流后,铁路
系统在修建成昆铁路、东川铁路、大秦铁路等干、支线上便开始对可
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山区铁路设计开始了对泥石流活动多发地区、泥
石流活动危险性的勘测调查,当时的重点是摸清泥石流类型、活动规
模分布、稳定状态、发展趋势和可能对铁路造成的危害,相当于现在
的”现状评估” 。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评估特点:
为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些未知领域,既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估,还要对规划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