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简介鱼类是水生食物链的顶级生物,也是水体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动物。在污染水体中,当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起鱼类各种中毒反应, 例如行为失常,组织器官病变,生理功能紊乱乃至死亡。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各种鱼类毒性实验,不仅用于化学品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废水及其处理效果检查,而且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开展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研究,对实验结果给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对于我国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原理?在规定条件下,使鱼类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以 96h 为一实验周期,在 24h 、 48h 、 72h 和 96h 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 50% 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 24h LC50 、 48h LC50 、 72h LC50 和 96h LC50 表示,并记录无死亡的最大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小实验浓度。实验材料 1. 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温度控制仪; ?(溶氧仪) ? pH 试纸?(分光光度计) ?玻璃水槽?抄网:尼龙制,对照和实验容器分用。实验溶液的制备?以重铬酸钾为实验毒物,实验溶液的母液由蒸馏水配制而成。母液最好每日配各 1次,比较稳定的物质也可以两日配制 1次,配好后, 最好低温保存。配制好的母液可以稀释为进行毒性实验的溶液,以等比或等对数间距设置浓度系列,相临浓度比值不得超过 。实验用鱼的选择?实验鱼类一般选择对污染物敏感,在生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经济价值比较高,来源丰富、取材方便、遗传稳定,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大小适中, 在室内条件下易于饲养和繁殖的种类。?斑马鱼是国际上通用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鱼种。建议的实验温度 21-25 ℃,建议实验鱼的全长 士 1cm 。试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条件?(1) 实验用水使用高质量的自然水或标准稀释水(见本节附录),也可以使用饮用水(必要时应除氯〉。水的总硬度为 10-250mg/L ( 以 CaCO3 计), pH 为 - 。?(2) 实验周期 96h 。?(3) 实验负荷静态实验系统最大承载量为 g 鱼/L 。?(4) 光照每天 12-16h. ?(5) 温度与实验鱼种相适宜,变化范围土 2℃。?(6) 溶解氧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 60% 。曝气时不能使受试物明显受损。 2. 实验方法?正式实验前必须对实验用鱼进行驯养,然后根据预实验得出的结果(以上部分内容可另行安排实验时间),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 96h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 5个浓度组。每个实验浓度组应至少设 3 个平行系列,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如使用了助溶剂, 应增设溶剂验量对照,其浓度与试液中的最高溶剂浓度相同。每一浓度组及对照组至少使用 7尾鱼。?实验前鱼应驯养。用水需曝气。?实验分组: 4组?浓度系列:每组分别取 0,35,70,140 ,280ml 母液加入鱼缸水中,充分混匀,则得到实验浓度 0, , , 1,2g/L 重铬酸钾(母液 3L ,50g/L 重铬酸钾,每组 600mL ) ?高浓度用小鱼缸, 7L水, 8条鱼(大小均匀)。空白用大鱼缸, 14L 水, 16条鱼?实验控制温度 15°C。缓慢曝气。 2. 实验方法?实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实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实验,所有实验用鱼应在 30min 内分组完毕。实验期间,不要对溶液强烈充气,溶解氧含量应高于空气饱和值的 60% 。同时避免产生对鱼类行为的干扰。实验期间不投饵。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