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节,气候温暖湿润,伤寒、副伤寒常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我科发表相关伤寒论文
1、郑闽林、郑瑞丹,等,肠伤寒误诊16例原因分析,临床军医杂志 2010,38(2):316
2、周维英、陈洁、郑瑞丹,等, 37例伤寒临床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10,5:91-92
3、郑瑞丹, 郭永木, 谢建清、甲型副伤寒25 例临床特点分析, 东南国防医药,2007 ,9 :205-206
4、郑瑞丹, 谢建清, 饶日春,等,驻闽某单位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04 ,3 :197-198
5、郑瑞丹,吴秀艳,刘倚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型副伤寒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药卫生,2009 ,17:2583-2584
6、郑瑞丹、徐成润、吴秀艳、等,肠伤寒的13型超声表现,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9:568-569
7、郑瑞丹、高晓芳、陈洁、等,2 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特点分析,传染病信息,2009,3 :154-157
8、郑闽林、陈洁、郑瑞丹等,伤寒性肝炎38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0 ,4 :550-551
要 目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隔离及预防
一、概 述
伤寒是什么病?
★基本概念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二、病原学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
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
带菌者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释放内毒素致病
病原学
福建省感染病学习班伤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