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实习报告.docx南京实习报告
目录
Content
一、 前言 2
二、 实习内容
土壤地理部分 3
植物地理部分 7
地质地貌部分 17
水文地理部分 24
三、 罗盘的使用 26
四、 实习心得 30
实习目的:
1、 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决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 貌演化过程。
3、 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 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实习方法:
1、 踏勘法。
2、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地图法。
实习相关课程:
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水文学等。
实习路线:
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经徐州至南京,沿途观察沿岸景观变化,下午到
达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幕府山一>燕子矶一>长江边一〉玄武湖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 >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 >南京地质博物馆
第五天:汤山方山——邓日山碑材
第六天:中山陵一>自由活动
第七天:返校
土壤地理部分
一、 实习地点:
1、 幕府山东麓,燕子矶和燕公路南西侧半山腰
2、 小茅山南麓拥翠亭南500米处
二、 实习目的内容:
1、 认识我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2、 观察其剖面并分析比较发育在两种不同母质上的黄棕壤
3、 提出对这种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的措施
三、 实习工具:
洛阳铲、剖面刀、钢卷尺、土样盒、盐酸、PH试纸、玻璃棒、蒸馆水、罗 盘
四、 实习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自然剖面,用洛阳铲和剖面刀修正至露出新鲜土壤
2、 测量剖面的方向及所在地坡度
3、 检测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4、 取样
5、 使剖面复原
五、 黄棕壤概述
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 原东南 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这里夏季高温,具有 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8°C, 10°C以 上的积温为4500〜5300°C,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 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地带 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育常绿阔叶树种。 成土母质多为花岗 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
黄棕壤形成特点及性状
在形成上有明显的过渡性,在北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和 合成作用比较强烈,地表积累的有机物不多,土体中的岩 基多被淋失,土壤溶 液呈酸性,并破坏了铝硅酸盐,施放了铝离子, 是吸收性复合体上有一定数量 的交换性铝和交换性氢,铁铝在土体 中的移动和聚集明显,具有弱富铝化特征。 其性状兼有黄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在形态特征中,最显著的是在剖面构型中 具有棕色或 红棕色的心土层,质地粘重,甚至形成粘盘,心土层之下的母质层
仍带有基岩本身的色泽,在下蜀黄土上发育的呈大块结构,被覆有胶膜,并 有灰色灰纹,其剖面构型为O——An——Bts——C
六、 观察记录
1、小茅山南麓拥翠亭南约500米,普通黄棕壤
(1) 、土层的划分:分为四层,自上而下分为
O层——枯枝落叶层
An层 腐殖质层,呈暗棕色
Bts层 b 土层,呈黄棕色
C层——母质层,呈紫红色
(2) 、土层测量
(3) 、取少许土样放在点滴板上,加蒸馆水3、5滴,使土样浸透着并有少量余
液,用玻璃棒搅匀,半分钟后用玻璃棒沾少许溶液浸沾h试纸,稍后与标准比 色卡对照,即测出各层P h值
土层
厚度
颜色
质地
结构
Ph值
0
3
暗灰色
砂粒
粒状、 状
团块
5
A
25
灰棕色
细砂粒
粒状、 状
团块
6
Bl
35
黄棕色
粘粒
粒状、 状
团块
6
B2
50
深黄棕色
重粘粒
块状,
状
团块
6
(剖面走向309坡度20)
小茅山土壤剖面图
2 .幕府山东侧粘盘黄棕壤观察
土层
厚度
(cm)
颜色
质地
结构
P h值
颗粒大小
(mm)
0
5
暗灰色
粘、砂粒
粒状、团 块状
5
2~5
E
15
灰棕色
粘粒增加
块状
6
5~10
B1
30
深灰棕色
粘粒增加
块状
6
5~10
B2
15
棕色
粘粒为主
块状
7
5~11
C
未见底
红棕色
细粒为主
块状
7
10-20
表二。幕府山东侧粘盘黄棕
南京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