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诗二首鉴赏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王炜,字功史,号辰若,江苏太仓人。四川副使叔元孙女,海监诸生陈纬度室。有《燕誉楼稿》《翠微楼集》等。“娄东十子”之一的顾湄曾称其为“笄帷中道学宿儒”,“不妥以香奁目之”。王炜诗歌风格多样,《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引嘉兴吴澹川先生《南野堂笔记》称其诗有“幽致”之思,《清代闺阁诗人征例略言》则评其五言“清秀苍劲”。王炜工诗善画,后有同邑闺秀黄若从父蜀归,以奇花珍木图示之,日夕模写以致病殁。
乡 思
不禁乡思倚危楼。
山色空濛海气浮。
风雨别来花半老。
音书隔绝雁惊秋。
林间野鹤呼幽梦。
天际浮云带远愁。
好寄乡思和娄水。
门前日日有潮头。
思乡是游子永恒的话题,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觉那随地可见的浓浓乡情和乡愁。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唱出了无数天涯断肠人的漂泊坎坷,而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写出了人在官场心忧仕途的无边慨叹。士子们为前途命运为家国天下而忧,她们的诗句中有着太多的沉重,而久居深闺的女子,虽无宦海沉浮的苦闷,浪迹世间之悲凉,但在那“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季节,也有自己的一份惆怅。在下面的这首《乡思》中,作者王炜以一位女性所特有的敏锐感受和丰富联想,写出了她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语淡情深,读来别有意致。
首联写赋诗缘起及眼前所见之景,境界开阔。“不禁乡思倚危楼”,在古诗词中,我们常能够见到“倚楼”或“倚危楼”这么的字眼,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古人通常于心绪郁结之时登高望远,或借开阔景象纾解心中不快,或期望于高处见到自己心中所想之人或事物。在本诗中,诗人不禁乡思之苦而独倚危楼,希冀登高临远,或可得见家乡之一隅。即使明知远隔千山万水,自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但她早已无法可想,只好借此聊以寄托,然而触目所见,尽是一片烟雨迷蒙,远处的海面正云气升腾,家乡于此间便更是遥不可及了。凭栏远眺,本是想望家乡,爱而不见,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可想而知。
颔联两句将视线转向近景。适逢一场秋雨过后,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将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本便是肃杀的季节,而这落红满径的萧条之景愈加触动了作者的那一份愁绪。花草凋零又一秋,实则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古时交通不便,客居她方之人,对来自故乡的音信便尤为珍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亦可聊慰乡思。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黄庭坚“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次韵寅庵四首》)全部是写对家书的企盼,而张籍那句著名的“复恐急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更是将游子们那种千言万语意万重的心态描摹得细致入微。可是作者却和故乡“音书隔绝”,她举目四望,但见长空万里北雁南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雁这种按时令迁徙的鸟类通常被给予了“思乡”的含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盼归之心,而范仲淹亦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之句。雁阵惊寒而知归,自己却滞留她乡,归期未定,思及于此,怎能不黯然神伤。
颈联承上而来。因为“音书隔绝”,又望而不得,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想和想象之中。清初
2021年女性诗二首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