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的孔子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课程前言王鲁湘: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孔子之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持续。然而当传统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 追赶近现代化西方而受到西方文明排山倒海的冲击和压迫之后,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明, 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成为了海洋上的一叶孤舟, 鲜为人所理解。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孔子及其思想?孔子与西方圣贤相比, 具有怎样的独特性?儒家与人类的现实有着怎样的关系?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祥龙教授做客我们《世纪大讲堂》, 为我们进行主题演讲。他所演讲的题目是《全球视野中的孔子》, 让我们欢迎张祥龙教授。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张祥龙教授。解说: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哲学, 儒家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 先后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哲理》等著作,面对着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张祥龙教授不断审视与思索, 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成功的避难。而孔子在他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遗迹, 更是一个无比仁道智慧的圣贤。他设想儒家的未来能够实现, 期待与孔子的思想与灵魂在未来的相遇,那时候一定会有自然的光辉,与怡然纯真的笑声。王鲁湘: 我很感兴趣的就是我们今天邀请到的一位北大哲学系的教授来讲孔子和儒家思想, 但是他在北大哲学系却是外国哲学研究室的, 而不是中哲史研究所的。那么从张教授今天的这一身穿戴来看, 我们也很难将他和一个外国哲学的教授联系起来。那么我就很好奇了, 张教授您在北大哲学系念书的时候, 您的这个当时候的主攻方向, 以及您到纽约去留学的时候,您的主攻方向到底是外国哲学,是海德格尔,还是孔子中国哲学?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家研究院教授) :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那时候倒是对中国哲学特别感兴趣,当然西方哲学也感兴趣。所以我的学士论文还是张岱年先生指导的,做的是庄子的人生哲学。但是到了美国主要还是学的西方的,尤其是一开始学的是现象学,特别感兴趣。当然美国的实用主义, 或者其他的分析哲学我也很有兴趣, 但是我的那个选的题目,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都是东西方比较的。西方这边往往是现象学, 海德格尔, 东方这边是道家,或者是禅宗等等。王鲁湘: 那么在这种比较研究中间应该说是开拓了您对孔子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再认识是吧。张祥龙:对,说的很准确,还有就是人生的经历,就是正好那时候有了小孩带到美国, 这样让我体会到亲子关系是何等的本源。以前年轻的时候我是, 中国哲学这边是喜欢的道家, 但是有了小孩以后就大不一样了。王鲁湘: 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哲学家, 包括黑格尔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谈不到是哲学的层面, 顶多是一个伦理学的层面。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哲人, 一个这么大的思想家, 怎么能够把思想的起点, 把认识世界的本源放到一个家庭里面, 放到一种亲情关系, 伦理关系上头, 是不是这恰恰是西方人不能理解孔子的一个地方。张祥龙: 很对,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方法上的盲点, 整个我觉得是西方的, 整个的哲学宗教都有这个盲点。所以黑格尔看孔子, 他总是看不出有趣的东西, 他总是说孔子就是一个, 只会谈常识道德的世间智者, 那个地方是思辨的, 哲学能力是一点都没有的。所以呢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 最好不去读他的书, 最好不去翻译他的书。他说他就是读了后来翻译出来的《论语》,才发现孔子原来就是名声高,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所以他这个就是因为, 主要还是我理解为还是思想方法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他们西方在这一块是特别的无知。王鲁湘: 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间, 我们一般讲的儒释道三大支柱, 支撑起这样一个思想的文化的一个体系。那么您为什么认为恰恰是孔子和儒家思想会在这个中间成为一个最主要的代表呢? 张祥龙: 你问的很好, 善哉斯问, 我能想到的主要就是说, 孔子讲道不远人, 儒家恰恰是这个特点, 就是它是特别切近于人间的生活, 实际的生活, 这是一个方面, 所以呢能够非常, 能够感染人, 日常人伦, 百姓日用而不知。你就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的, 你就生活进儒家的境界了,所以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我觉得这是一个,也是算很重要的, 就是儒家它是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怎么说呢?就是说周文化, 孔子讲吾从周, 所以孔子从周文化,把周文化深化改造,然后提出自己的一套仁义的学说,尤其是孔子编了或者是, 甚至是做了《六经》,这样就掌握了你刚才说的话语权。儒家在现在没有多少话语权,可是古代它可是掌握话语权的,这些经典,儒家的《六经》是每个学派百家都绕不过去的。王鲁湘:对。张
全球视野中的孔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