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哥特式艺术
国际哥特式绘画艺术:
出现在14世纪末的欧洲,其特征是:强烈的叙述性与宫廷般的优雅,并结合精确自然的细节、精致的装饰、现实真实的画面表象与丰富的用色。
1350-1420年被称为国际哥特式风格时期。这是一种在巴黎、伦敦、米兰和布拉格风行的宫廷式和贵族式风格,糅合了意大利画坛的写实技法和法国优美雅致的风格。国际哥特式绘画的特点是风格特别高雅,装饰富丽,色彩鲜艳,广泛使用金箔;人物颈长,衣着华丽,主要是描绘美丽的贵妇和骑士,而不是有钱人或一般百姓。
哥特艺术的最后繁荣期,也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前奏。
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成为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
国际哥特式艺术
从文化的渊源上讲,“哥特”一词源于中世纪人们对一个民族称谓,这个民族就是哥特人。“哥特人”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骠悍善战的民族,是所谓的蛮族之一。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8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396年西哥特人攻陷雅典。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了意大利,推翻了罗马帝国。公元555东哥特人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国际哥特式艺术
1380:查理六世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当政时期(1380-1422)与国际哥特时期恰好重叠。
1386:哥特式米兰大教堂开建
约1395:《威尔顿双联画》面世
约1400:,1423年他创造了祭坛画,讲述圣安东尼修饰的圣迹。
约1413:贝里公爵聘用林堡兄弟绘制《贝里公爵奢华祈祷图》
1416:林堡兄弟亡故
约1417:教皇八世被废黜,亚维农称教皇的时代结束,宗教大分裂谢幕
1423:《贤士来朝》,成为哥特式定义之作
约1425-1428:
1427:皮萨内罗与法布里雅诺联手创作壁画
约1440:《圣母子》,横跨国际哥特艺术与早期文艺复兴风格。
国际哥特式艺术
亚眠大教堂从1220年起一次性建成,工程没有中断,集中汲取了近一个世纪的先进建筑技术,是最高、最长、最大的教堂。
教堂的正面外表掩盖着内部的壮丽挺拔。门楣上的圣人雕像秀美结实,其中最著名的是“美丽上帝”雕像,耶酥高贵祥和的表情栩栩如生。更令人惊讶和赞叹的是它高大的殿堂、直耸的石柱的优美的穹窿,它们巧妙的搭配构成了完美严谨的几何图形。这种大跨度比例的天顶使人感到它的静寂与博大,它的直耸云霄的高超建筑技术也深刻表达了建造者们的虔诚信仰。
亚眠主教堂(CathedralNOtreDamed’Amiens)
坐落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索姆河畔,建于1220年,总面积7760平方米,由3座殿堂、1个 十字厅和1座后殿组成。是中世纪盛期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贯注了整个时代的宗教信念、宗教情绪和宗教追求,其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是13世纪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际哥特式艺术
在这里,巨大的彩画故事玻璃花窗的消失表明教堂设计的新思路:它注重墙壁采光性,采用先进的照明技术,突出声光效果和长柱的神秘感,是法国哥特建筑晚期艺术的结晶。大殿中央的唱诗坛由110个橡树祷告席构成,整个唱诗坛的雕刻用时11年,共雕刻有4000个圣像人物,是亚眠大教堂的镇堂之宝,也是哥特木雕的奇观。
国际哥特式艺术
一、建筑
二、绘画
国际哥特式艺术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国际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主要影响教会。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国际哥特式艺术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