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感想鉴与赏要学会咬文嚼字。古人的唐宋诗词用“鉴”字是很慎重的, 篆书的“鑑”, 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 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 正在看盘字里的东西。“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文字发展到楷书后字形变了。这个“鉴”作为名词又当镜子讲。《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 那就是镜子。所以对古人诗词名篇要鉴要赏。而赏是交流, 彼此有共同语言, 共同情感。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古人说的是什么, 针对性如何,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拿到一首诗,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一读完就能鉴赏了吗?那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说: 诵其诗, 读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孟子这段话浓缩起来就是知人论事。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 论其事, 真正读懂, 有很多先决条件, 需要我们挖掘了解。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 对待诗如此注重。原因有三: 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 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 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 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诗; 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中华几千年历史, 从诗的产生发展至今天, 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不是偶然的。诗的定义是什么, 五言、七言、平平仄仄?能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了吗?北大一位老教授说: “全唐诗有一二千家,几万首诗,我看完后只有 1000 多首是诗,而其他只是采用诗的形式说话, 不是诗。唐诗不是每首都好。我曾对唐朝白居易、宋代陆游两位的全集耐着性子读了一遍, 读得我昏昏欲睡, 其中真正打动我的诗词不多。当然人们要谦虚谨慎地鉴, 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不要死在它的句下, 不要在字面上打架。真正的诗既注重文字, 又讲道理。形式像诗不定是诗; 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诗人?——诗人、圣贤都多愁善感当诗人的重要条件是多愁善感。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病态。但实际上愁是情的代指。多愁包括忧患在内, 就是多情, 古时的愁就是情。诗人写诗惊心动魄、呕心沥血, 所推动的就是情。善感意指诗人感受能力特别敏锐,别人无动于衷的事,诗人受不了。换个词说:诗人感情丰富。这样你读诗就有收获了。诗人与平常人不一样, 总被认为落落寡欢、不合时宜、不通情理等。诗人感情特别强烈, 不然也成不了诗人。圣贤孔子也是如此, 多情善感。孔子看到江水在流这样的平常事, 就感慨道: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这是一句哲理的话, 但首先是孔子的感情, 他动心了。再说到中国大诗人, 例如诗圣杜甫也是多愁善感的, 否则怎会有如此多好诗。他的曲江二首写道: 一片飞花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压伤多酒入唇。……一片花的飘落, 使诗人心灵发生震动, 风飘万点, 他就更受不了了。因而正愁人。多么深情呀! 他这首诗及所表达的情感给后人以引导, 继承和发展。宋代秦少游的词: 飞红万点仇如海。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否从这里来的?
qq账号申诉流程-课件(PPT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