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6年12月12~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郭杜镇抢救性发掘了一座隋代纪年墓,编号为2006CHRM38(以下简称M38)。该墓北距隋大兴城遗址约7公里,位于隋大兴城的西南郊(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 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开口于第②层下,。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组成,水平总长1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 ,方向180°(图二、三)。墓道平面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 米,、,。斜坡底,坡度19°。填土为五花土,未经夯打。过洞 2个。皆为斜坡底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每个过洞的前后两端均有收分,。、、,、、。天井 2个。皆为竖穴斜坡底土圹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两壁基本垂直, 南、北两壁向下有收分。自南向北第1天井长 、、~,第2天井长 、、~。天井的填土均为五花土,未经夯打。甬道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为拱顶土洞结构,、、。甬道南端入口的门棱上绘有宽4厘米的红色条带。甬道内原本可能安装有木门,发现的封门槽位于两壁龛之间,平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1、宽 5 图二墓葬平、剖面图 、。封门槽内残留少量黄沙和残陶泡钉帽。壁龛 2个。对称开凿于甬道北口两壁,皆为拱顶土洞结构,平面呈马蹄形。东壁龛面阔 、、,、、。两壁龛内分别放置1件镇墓武士俑,相向而立,木门安装完成后,这一对镇墓武士俑就被完全封闭在木门两侧。墓室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四壁平整,白灰墙皮上绘有壁画,惜已脱落。二葬具与葬式在墓室西部放置一具木棺,已腐朽,仅余棺痕。棺痕的平面呈梯形,、北端宽 、。从遗迹看,棺下先铺垫一层草木灰,再铺垫一层厚2厘米的白石灰,起防潮的作用。木棺内殓一人,仰身直肢,头向南。骨架已朽,仅余头骨和部分长骨。头骨附近放置1件白瓷辟雍砚和1件铜镜,右股骨处的1枚铜钱可能原握于右手中。三随葬器物(一)陶俑 2件。分别放置在甬道封门槽两端的壁龛中,面向外作守门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M38∶3,出于东壁龛。头戴兜鍪,顿项下垂至肩,顿项外又各加一个凸出的椭圆形耳护。粗眉环眼,宽鼻阔口。上身着窄袖衣,外□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6 2009年·第7期 7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8 2009年·第7期罩明光铠,前胸、后背各有两个椭圆形圆护,肩披护膊,裙甲下垂至膝。腰间束带。下身穿白色大口裤,脚穿圆头鞋。右手握拳置胯部,拳中有贯通的孔;左手伸展按一盾。盾呈蕉叶形,中间纵向起脊,盾面正中浮雕圆形兽面图案。通体涂白彩,局部有红色彩绘,已脱落。(图四、三三∶ 1)。标本M38∶9,出于西壁龛。。镇墓兽 2件。蹲踞姿态。标本M38∶1,人面兽身。出于甬道封门槽中。面部敷粉红色彩, 无胡须。头顶有独角,耳根部向外凸出。扁平条状长尾贴身上翘,尖端残。(图五、三三∶2)。标本M38∶6,兽面。出于墓室南壁下甬道口西侧。额顶有双角,一对小尖耳上竖于角两侧。项上鬣毛呈盘状竖起。蹙眉耷眼,阔鼻短吻,咧嘴龇牙。身体与前者相同。(图六、三三∶3)。 6件。标本 M38∶84,骑俑头戴兜鍪,顿项垂至肩,颌下有护颈。面部清秀,表情平和,唇上以墨线绘“八”字须。上身着窄袖衣,外罩铠甲,肩加护膊,腰间束带。下身穿裤,脚穿靴。双臂微屈肘,手握拳置胸腹上,左手有孔。马于长方形踏板上颔首站立。马头有面帘,马身上胸甲、身甲、搭后齐备,鸡颈与当胸连为一体。马头顶有两个纵向凹槽,马尾缚扎。通体施白彩,马面帘绘有虎皮状纹饰,当胸绘鱼鳞甲。通高27、 厘米(图七、三四∶1)。骑马鼓吹俑 10件。笼冠骑马俑 4件。标本M38∶88,骑俑头戴黑色笼冠,身穿白色交领广袖长袍,双手合拱于胸前,脚穿黑靴,腰系博带。马于长方形踏板上颔首站立,披鬃,备鞍鞯,络头、带俱全。、马长20厘米(图八、三四∶2)。 9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10 2009年·第7期 11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12 2009年·第7期 13 小立耳。前腿直立,后腿弯屈,蹲坐于地。尾贴脊
《文物》杂志第7期--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_刘呆运讲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