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doc.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摘要:诗化美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境界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所谈的《聊斋》作品主要是指孤独愤世的蒲松龄先生为排解内心对其所生活时代的种种不满而作, 作品中的诗化艺术就是作者排泄内心愤懑的一座旷世之城, 《聊斋》的诗化美是其作品精神世界的灵魂。本文基于此作品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关键词:中国文学《聊斋》诗化美学诗化艺术一、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现象中国历来都以诗词之国著称, 诗词在我国文学领域的地位自然不容分说。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以诗词开篇和收尾。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是抒情诗与田园牧歌出现的渊源。民族特质始终决定着该民族的艺术特质, 田园牧歌的抒情方式即为华夏民族的民族特质决定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学艺术最基础的特质。悉数中国文学史, 由先秦至宋元明清, 不管作品还是作者, 他们所彰显的文学艺术特质皆是代代流传、沿袭下来的。就文学形式而言不管是诗文小说、悲剧喜剧还是高歌颂德或者痛斥责骂, 其文艺特质均以民族血脉为切入点并且多为创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 堪称我国文学艺术的魂魄。如身遭小人谗害终被流放但以身报国的《屈原》有香草美人的始终相伴;苦命鸳鸯刘兰芝与焦仲卿无法白头终老,双双以身殉情, 故事是凄凉的, 但结局的“枝枝相覆盖”与“仰头相向鸣”却透着唯美的氛围; 一身才气、满腹诗书的李白一生困于知己难逢、伯乐难寻, 但却有美酒与神仙的日夜相随; 《西游记》中四师徒虽一心向佛一路斩妖除魔节节都属打杀、搏斗的场面, 但仍不乏“八戒娶妻”这样诙谐幽默与“趣经女儿国”这样柔情似水的桥段; 《红楼梦》里林黛玉积怨成疾,惨死之后黄泉路上却有若隐若现的乐声与“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夜色追随,凄凉中带着田园诗歌的情调。由此可见, 文学艺术的诗化美不单单拘泥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之中, 中国文学的各种领域都有体现, 这种诗情画意之美在蒲松龄的《聊斋》中也是无处不在。二、《聊斋》中的诗化美学(一)创作与情感中诗化美无论是小说写作还是咏诗作赋, 蒲松龄都有着超高的造诣。现存蒲松龄的诗仍有一千多首, 《聊斋》这部不是诗作却胜似诗作的小说作品是蒲松龄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 也是《聊斋》艺术价值的根本和其美学精神的精华。正所谓诗化的情感方能称为真正当之无愧的情感, 直接借助诗词来抒发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聊斋》创作中情感和作品诗化美的集中体现。如描写《林四娘》一节, 作为一个情感极为丰富之人, 可以说作者塑造的女主角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凄凉的情诗。主人公林四娘心怀大明王朝被颠覆的惆怅伤感之情, 是一个以“悲”为中心情感的亡国女形象。作品中间结尾部分共有三个大篇章, 分别为:“度曲”“述旧”及“赠诗”。“度曲”创作过程, 作者一面借助国家败亡、物是人非的音调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沉痛之情, 同时又通过“歌己, 泣下”表达四娘此时此刻悲悯至极的精神状态; 一面又通过描写四娘的家人在听闻其歌后“无不流涕”的伤感画面进一步渲染了作品悲凉的创作气氛。描写“述旧”部分时, 作者先是描述四娘在祸难中惨死的命运和她在自我介绍时经常泣不成声“哽咽无语”的伤悲; 进而又在不经意间强调四娘满腹伤感、悲凉之情时仍不忘青灯佛光前为国诵经, 从而以“红颜力弱难为厉, 惠质心悲只问禅”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四娘内心的凄苦与哀怨。“度曲”和“述旧”两个篇章的情感描写显然已经将林四娘悲凉、凄婉、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