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政策的受益者,这样前后衔接比较顺畅,放在后面好像有些颠倒。生:给皇帝戴上了高帽,说他是明君贤臣! 师:同学们善于从逻辑关系思考问题,给皇帝戴高帽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让皇帝答应自己的请求。皇帝“以孝治天下”,而“我”现在遇到丫能否“尽孝”的难题。师:李密说话很有指向性,围绕中心遣词造句, 充实“尽孝”的依据,以期引起皇帝的情感共鸣。生:“但以刘目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字也有转折意味,祖母生命危在旦夕, 尽孝是情势所迫。师:与第一段的“而”作比较,有何不同? 生:“但”除表转折还表原因,因为祖母于他有养育之恩,所以“我”尽孝合乎道理;而第一段的“而”主要转到祖母需要“我”照顾的语意上。师:“但”让内容更深一层,他与祖母唇齿相依,但祖母“气息奄奄”,尽孝迫在眉睫了。虚词不虚,我们一起读读文章中的几个“非”字看看。生:“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这个“非”字,强烈表达自己目前艰辛苦楚的真实状态。生:第二段“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句,也有“非”字,自己地位低贱而皇帝重用,所以要效命朝廷,表示忠心;这里的“非”强调从刺史到皇帝都理解自己“乌鸦反哺”的孝心,尤其是皇帝会明鉴的。师:彰显赞颂皇帝的英明,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生:取得皇帝的信任,为归家找到充分的理由。师:由此看来,几个虚词表转折、选择、因果、递进等情感关系,为达到“陈情”效果增加分量, 让皇帝体会到李密是绝对尽忠皇帝,而归家尽孝也合情合理,并且是刻不容缓,所以皇帝“允其不仕”也在情理之中了。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虚词的表达效果??“犬马怖惧”是“谦卑”吗? 安徽怀远第一中学姚锋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 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释是,“供人使唤的狗和马。古代臣下对君主自称犬马,表示谦卑或愿供驱使”。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更合理些,文中的“犬马”不仅表示“谦卑”,更有“愿供驱使”的意思;而把“犬马怖惧”理解成“谦卑”和“愿供驱使”就讲不通了,只理解成“谦卑”更欠妥,因为“怖惧”明显是“惧怕”的意思。但也有学生认为“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话”,是“表”结尾的通常写法,就像《出师表》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样。争议就出来了。生:我觉得不一样,《出师表》的结尾,显得很实在,不像本文这么谦卑、诚惶诚恐。生:对,本文的结尾明显含有诚惶诚恐的惧怕之情。师:“诚惶诚恐的惧怕之情”?那么,作者“惧怕”什么呢? 生:他怕惹皇帝不高兴,给自己带来麻烦。师:何以见得? 生:朝廷多次招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写这篇奏章,就是感觉到皇帝可能不高兴了。师:有道理。在封建时代,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可问题是,写这篇奏章时,李密还不是晋武帝的臣子。他为什么要“惧怕”呢? 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多次让李密去做官,他一再推托,“辞不赴命”,当然会惹皇帝不高兴呀。生:再说李密因为曾在被晋灭掉的蜀汉政权做过官,到晋朝后
“犬马怖惧”是“谦卑”吗?-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