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由波兹曼《娱乐至死》展开的问题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俞圣杰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 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 我们打开电视机, 打开电脑, 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 即使是严肃的新闻, 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 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久而久之, 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 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 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 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 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 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 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 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 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 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鸦片, 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 当完全上瘾后, 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 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 因为这剂鸦片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 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因此, 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 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 选择汲取知识, 所以在纯印刷年代, 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但是, 电视时代的到来, 宣布了“娱乐”概念的汹涌澎湃也同时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 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 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 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 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知道, 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 你只需动动鼠标, 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 那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 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 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经济命脉也变得商业化时, 节目的商业化也不可避免, 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 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 但是等节目结束, 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 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
娱乐至死读后感【可编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