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咬文嚼字课件124862172-课件(PPT·精·选).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 “吃在中国。”乙说: “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 “在吃中国。”?体会着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吃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春风又到()江南岸绿——“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下列名句为何要将原来的“到”换成“绿”?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上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今天, 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名句: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一、咬文嚼字的含义“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 、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A ) ( B ) ( C )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P41 第三段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讨论一: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些“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说明的道理: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句式不同表达效果,表达情感大不相同。 p41 第三段事例: 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例子《红楼梦》中的例子郭沫若不好的援例(l、2段)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 “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事例: (3、4段) 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王若虚改《史记》说明的道理: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P41 第四段

咬文嚼字课件124862172-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doc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