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操作框架(初期)
学科:数学
年级:二年级
备课人:邢小丽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
前
问题生成
预习清单
阅读课本第3页的内容,想一想,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2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3、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量物体时,要把尺的(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 )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课
中
问题
质疑
环节
(8分钟)
小组: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讨论,筛选并认领一个问题,组织组员合作解决。
个体:交流,提炼质疑。
“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2、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
问题
探究
环节
(10分钟)
小组:针对黑板(电子白板)上呈现的问题各小组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
个体:依据教师提出的《学路建议》,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自主学习讨论,并将讨论过程和结果写在一张白纸上。
学习流程:
.阅读课本P3的例2和例3。
(1)在小组内把你的发现与你的朋友交流一下,比一比谁发现量的方法更多。
(2)把你量物体的方法与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看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
交流要求:
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发表意见。
小组之间交流:将每个小组的交流结果(白纸)有序到指定区域展示,同学们离开座位后保持安静,看的时候尽量不要交流。
集体交流展示:推荐组内同伴上台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解疑
分享
环节
(15分钟)
小组:各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讨论结果(白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个体:全班分享并可提出各自的质疑。
当堂
检测
环节
(7分钟)
当堂检测内容分A类基标检测,要求每位学生必做;B类拓展检测,学生自主选做。检测完成后,通过学生对学相互批阅。
A级
1、图钉大约长( )厘米。
2、一本新华字典大约厚5( )。
3、从刻度尺2刻度到9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厘米。
4、8厘米的长度是刻度( )到刻度( )之间长度。、
B级
下面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它下面的( )里打“√”,并说明理由。
( )
( )
课
后反思
城区八小高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