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剖析这股思潮。一、历史探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任何社会思潮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同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认识论根源。(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演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常发生在社会历史的转变时期。众所周知, 早在第二国际时期, 伯恩施坦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修正”。随后, 考茨基和俄国的孟什维克也借口时代发生了变化, 要求工人阶级政党检查自己的“精神武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些人又以时代主题转换为由, 以各种方式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再次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常盛行于资本主义平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它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往往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当资本主义处于危机状态时, 马克思主义就会赢得众多的信仰者, 但在资本主义平稳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可能大行其道。二战以后, 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 西方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人阶级被整合的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超稳定”局面的出现, 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一些人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开始动摇,“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又一次抬头。 60~ 70 年代,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西方学者由此断言, 资本主义已经摆脱了灭亡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过时, 资本主义将是人类的最后归宿, 或者说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常发生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其命运是与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两种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及发展态势往往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过时论”就会因为获得了某种“事实”的支撑而蔓延。 20 世纪 50 年代,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接连发生失误和挫折,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看,两种意识形态的攻守态势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在这种国际环境下, 西方国家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成为其向社会主义演变战略的主要理论支点。 80 年代中期以后, 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经济困难和腐败现象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攻势,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围剿”,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一些人也公开同西方舆论相呼应,他们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的失误和挫折为由,断言马克思主义不具有“普遍性”。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放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