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品发展现状.doc中国保健品发展现状
从2000年开始,保健品市场总额不断缩水,保健品消费一路走低。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只有2000年的一半, 约250亿元,而2002年,保健品销售额再度下降至200亿元左右。但中 国保健品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极大,近20年来,中国保健品消费支出的 增长速度为1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1999年全国保 健品消费额为400亿元,仅占当年社会总体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7%, 人均支出仅为31元/年,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o同时,令人担忧的 是,在目前4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 司不超过6家,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在4000多种保健品 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 劳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加剧。再 加上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的泛滥,使国内保健品企业面临整体信誉危 机。
与此同时,外资纷纷涌入中国保健品行业。到2001年底,已有近400 个进口保健食品获准陆续登陆我国保健品市场。安利、宝洁、美国全球健 康联盟、杜邦等一批保健品跨国公司或在中国设厂、或在中国推出产品, 吹响了进军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号角。据统计,近5年来,洋品牌在中均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作为全球营养保健品巨头的 安利公司,自1999年推出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以来,已连续3年位居中 国保健食品销量第一名,而在2002年中国保健食品业193亿的总销售收 入中,安利(中国)保健食品的销售就占了近1/6,高达30亿元,而这些产
品还只是安利向中国推出的少数营养保健品。
据美国著名的NPD市场调查公司统计,在100个购买保健品的中国人 中,大约有15人购买洋保健品。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里还将继续上升。
今年6月28日,当SARS的阴影刚刚从中史提夫•温安洛就飞抵广州,和中国签订了 , 其中8000万美元将用于追加生产投资和新一期的工厂扩建。包括安利(中 国)的多位高层人员都表示中国是安利全球市场的一个策略重点,也是它海 外的最大市场。而今年的SARS事件不仅显示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巨大需 求空间,也促使安利加快了生产本地化的步伐。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
一、辉煌不再
1•太阳神:盲目多元化
企业名称: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
领军人物:怀汉新(现名骆辉),太阳神创始人、生物健技术持有人。
王哲,哈佛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1997年接替怀汉新出任太阳神 集团总裁。 出生地:广东
企业发展的“重武器”:高达26亿元的太阳神品牌、有“商业黄埔军 校”美誉的人才储备、中国第一个导入CI的企业。
产品宣传的''火力网”:利用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推动产品的销售。
旗帜产品:太阳神生物健口服液、猴头菇口服液
衰落原因:盲目多元化发展
1987年底,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品厂”在广东东莞黄江镇挂牌, 随后,黄江厂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而“万 事达生物健” 一举获得了 “中国运动营养金奖”,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 道。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投入“生物健”,8 月,黄江厂的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更改为“太阳神”(APOLLO),当年 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1990年,,同年,怀汉新 “杯酒释兵权”,重金聘用一批青年才俊换下了一同创业的9位高层元老, 并导入当时颇为先进的CI战略(企业
形象识别系统),太阳神的广告和品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当时 还很弱小的中国广告产业。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 份额最高时达63%。此时,怀汉新吹响了多元化发展的号角,1993年,太 阳神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 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 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投资 全部打了水漂。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 损1。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此时,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 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工商管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但并不了解 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了企业人才外流、市 场销售继续下滑的现状。
飞龙:管理失控
企业名称:沈阳飞龙集团
领军人物:姜伟
出生地:沈阳
主要产品:延生护宝液、飞燕减肥茶、伟哥开泰胶囊
衰落原因:企业管理失控。在广告投入上表现为对广告投入心中无底, 无效广告满天飞;在财务管理上长期存在只管帐目不问
中国保健品发展现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