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doc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
李立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 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临沂市 文化主管部门把积极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作为经营文化的一个抓手,对全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以曾子、荀子、王羲之、刘 洪、诸葛亮、颜真卿、左宝贵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广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 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 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都是历史和自然赋了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一) 民间音乐。沂蒙民间音乐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沂蒙民歌、鲁南五大调、民 间器乐曲、劳动号子等。在民间音乐中,沂蒙民歌最具代表性。沂蒙民歌是沂蒙劳动人民 自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加工、不断发展,其曲调、歌词都具有浓郁的 沂蒙地域特色。1940年在费县马头崖诞生的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世人对沂蒙山的向往、敬仰和爱戴。
(二) 民间舞蹈。仅目前挖掘、收集到的就有55种之多。分为秧歌、假形舞、灯舞、 鼓舞四大类。其中有5种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如苍山的“猴呱 哒鞭舞”,兰山的“大竹马舞”,临沐的“扑蝴蝶舞”,鄰城的“双旱船舞”,河东的
“龙灯扛搁”等。文艺工作者依据这些素材创作的舞蹈《揽秋》、《王祥卧鱼》、《缩绣 荷包》、《乡土之花》、《醉鼓》、《砚池畅想》等先后在省级以上文艺比赛中获奖。其 中,《揽秋》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银奖,《王祥卧鱼》在全国“丰收杯”民族 民间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三) 民间工艺。(1)泥玩具、木玩具。泥、木玩具是用泥、木、竹等为主要原料制 作的玩具,以苍山小郭、河东褚庄的泥玩具,郷城樊塩的旋木玩具最著名。它们大都以夸 张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2)手绣艺术。沂水高桥镇手绣 艺术名闻遐迩。当地妇女用布头、彩线绣成的小鱼、荷花、小兔子、荷包、祺留、龙、凤 等绣品惟妙惟肖。1996年,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命名我市沂水高桥为“山东民间刺绣艺术之 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石刻艺术。临沂自古就有制 作赏石的传统,民间石刻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1996年,莒南县被山东省文化厅命 名为“山东民间石雕艺术之乡”,1997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
(4)草、柳编艺术。我市临沐、河东、莒南、费县、郑城等县区的草、柳编业极为发 达,工艺精湛,品类繁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拟物”、“混编”、“上 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点。产品远销欧美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出口创汇 的支柱性产业之一。(5)民间美术。临沂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特点。郑城的年画造型扩
张,线条简练,色彩艳丽,体裁多样;平邑、苍山、鄰城的蓝印花布,兰山、莒南的彩印 花布,图案结构以小圆点、瓜子点、花瓣点、小块面、线、体等构成各种纹样和形象,构 思精美,简洁明快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