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金沙滩寄小 赵爱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解题意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关于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通诗句 析诗意 想画面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相连的山,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比较发现
李诗借景物描写体现情思,意在传情;
苏诗以具体形象揭示客观规律,旨在达理。
宋代诗歌将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也就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或客观规律,使人浑然不觉。待细细品味之后,方恍然大悟。 它精粹凝炼,内涵丰富,诗味隽永,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启迪心智,引人遐想,激发我们探求真理的热情。
诗苑奇葩-宋代的哲理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入诗境 呤诗文 悟诗情
5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