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追思源
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马上到了,现对清明节的起源发展及其习俗分两次作以介绍。
和风暖阳到高台,芳草绿野添春彩。
祭奠先祖追思源,盛世中华继开来。
附件1: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XX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21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十二个月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展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不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和自然共处的人体,全部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即使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础专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全部有过清明节习俗。
历经千余年历史的清明节,它沉淀的是一个道德、一个文化,它一直是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其目标。我们的祖先很重视在清明节祭祖,孔子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孔子关心的是丧葬问题,看重的却是现实世界。能够说,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清明节到来时,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那就是向先人表示广泛的尊重和尊敬,对逝去的生命表示深切而又绵绵不绝的哀思。以当代人的眼光来挖掘和了解清明节的种种历史内涵,就是要以祭奠的方法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意在不忘先人,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我们民族的优良风俗忆因子代代相传,万载永续;全部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全部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全部表示着对先人赐予后人生命的不尽感恩和对先贤道德风范的深切缅怀。
2021年清明节追思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