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 2014年2月天中学刊 JournalofTianzhong 《诗比兴笺》陶渊明诗注评议张建伟,盛寅(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关键词:陈沆;《诗比兴笺》;陶渊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06—5261(2014)0l-0058—04 清人陈沆《诗比兴笺》选笺了汉乐府诗、枚乘、苏武、李陵。,魏孔融、曹操、曹植、繁钦,晋阮籍、傅玄、潘岳、刘琨、郭璞、陶渊明,南朝鲍照、江淹、庾信,唐陈子昂、张九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李贺、李商隐等人的诗四百多首。陈沆作《诗比兴笺》的意图是用笺释《诗经》的方法,来笺释两汉、魏、晋、唐人的诗歌创作, 从中体会作者的深意。他选择自认为属于“比兴”体的汉魏乐府与古诗以及六朝、唐代的五七言古诗作为笺释的对象。其笺释着重于对诗篇主旨的阐述和分析,而不是局限于文字的训诂考释,并遵循孟子“以意逆志”的原则,通过探寻作者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探索诗作本意。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笺释了陶渊明的35篇诗与一篇赋,即《拟古九首》《述酒》《读山海经十二首》《咏荆轲》《桃花源诗》《读史述九章》《和郭主簿》《拟挽歌》以及《闲情赋》。在陈沆看来,这些作品是陶渊明运用比兴手法创作的代表作。那么陈沆对陶诗的解释是否有理呢? 陶诗之比兴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尽管不像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那样,在高压政治下惴惴不安,但是,对政治敏感问题还是不能直接在诗中叙述并抒发情感。因此,他用隐微的手法加以表现,在阮籍之后创作了微言政治诗文。陶渊明的手法之一就是陈沆所标举的“比兴”,陈沆在所选陶诗中认为有 10首是使用比兴手法的。比兴为中国诗歌传统的创作手法,《诗经》和《楚辞》早已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解释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 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116。‘记讽”一作“托讽”,刘勰所释比兴主要还是《诗经》中的通过譬喻起兴达到批评讽喻之意,陈沆看重的是比兴的托讽。陈沆认为陶诗以比兴为特征的诗有《拟古九首》其九“种桑长江边”,其笺释日:“此慨晋室之所以亡也。典午创业,本乏苞桑之固。五马南浮,复无磐石之安。”【2】6陈氏认为此诗讲晋室创业之初政权就不稳固,根基不牢则日久生患,最终亡国。陈沆将“种桑长江边”指为陶渊明蕴含晋宋易代之感是有道理的。陶渊明在东晋时的归隐主要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不愿意“心为形役”,到刘宋以后,则又包含有不仕篡弑之政权的政治意义。他不书刘宋年号,曾以委曲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刘裕篡晋的谴责,最突出的是《述酒》诗,另在《读史述九章·夷齐》等作品中也有流露,表明了自己不仕刘宋政权的态度。。在陈沆之前,就有学者探讨“种桑长江边”一诗所蕴含的深意,宋人汤汉《陶靖节先生诗》卷四日:“业成志树,而时代迁革,不复可骋,然生斯时矣,奚所归悔耶?”以为陶渊明此诗讲的是自己在世事变化之后的追悔。明人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日:“长江边
《诗比兴笺》陶渊明诗注评议-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