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茨的《革命之路》看“焦虑时代”的“美国梦”摘要: 理查德?耶茨被誉为“焦虑时代”最伟大的作家。《革命之路》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耶茨的小说以冷酷著称,他用手术刀般的笔法剖析美国 50 年代中产阶级的生活及心理,深刻地批判了“美国梦”的虚假性。中国论文网/view- 关键词: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 焦虑时代 美国梦《革命之路》是理查德?耶茨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耶茨细致地记录了一个美国中产家庭走向崩溃的全过程。弗兰克与爱泼夫妻可以说是“焦虑时代”数百万美国中产家庭的缩影,他们的焦虑是“美国梦”全面破灭的结果,是具有时代性的。藉由这部作品,我们将深刻的理解“美国梦”的本质,及美国资本主义的实质。一 “焦虑时代”的降临美国上世纪 50 年代, 被称之为“焦虑时代”。“焦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想要而无法得到后的一种心理状态”。众所周知, 二战胜利后, 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其物质文化高度发达, 那么在这样一个国家中, 为何会产生普遍的“焦虑”呢?原因十分简单,正是由于它自己的反动性,将美国人民推向了“焦虑”的深渊。自上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全面推行反共政策,由此引发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在对抗苏联的过程中, 美国国内开始弥漫一种紧张情绪。在麦卡锡主义的恐怖阴影下,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所谓的“美国梦”,取而代之的是沉溺于虚假的社会繁荣。“中产阶级”素来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稳定器, 因此必然受到上层阶级的格外关注。从表面上来说, 上层阶级会鼓励底层阶级向中产阶级过渡, 但上层阶级是严格限制中产阶级向上层阶级过渡的。因此, 一旦成为中产阶级后, 即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之后, 中产阶级几乎不再有阶级奋斗的可能性了。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成为上层阶级,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革命”。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力量超级发达的国家内搞“革命”, 无疑是自寻死路。被上层阶级牢牢掌控的中产阶级,除了焦虑之外,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对于中产阶级出身的理查德?耶茨,中产阶级的这种夹心焦虑,可以说是一种切肤之痛。尽管理查德?耶茨不像菲茨杰拉德那样疯狂地追求成功, 但是他内心也曾有过一个美国作家梦,他渴望成为菲茨杰拉德式的作家,只是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冰水,让他刺骨锥心。正是基于这种体验,耶茨创作了《革命之路》。虽名为“革命”,却没有丝毫的革命精神。与菲茨杰拉德不同,耶茨似乎更加热衷于反讽。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对于“美国梦”的狂热, 那么《革命之路》则是耶茨对于美国梦的“绝望”。从这一点, 耶茨比青年时的菲茨杰拉德要高明许多。耶茨的描写时冷酷的, 他的笔如同手术刀一般, 一层一层地剖开繁花的现实, 直至露出内部的肿瘤。面对这样的作品, 任何一个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只有痛苦而非快乐。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耶茨的作品才会被人遗忘, 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痛苦只该被遗忘。痛苦是真的可以被遗忘的吗?我们只能遗忘别人的痛苦,而永远无法遗忘自己的痛苦。卡夫卡曾说过:我们所需要的阅读是那些能够捅我们一刀的阅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将自己的痛苦制成一把匕首去捅读者一刀, 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的。耶茨做到了, 他让每一个阅读他作品的人都感觉到被捅了一刀, 不仅如此他狠狠地
从耶茨的《革命之路》看“焦虑时代”的“美国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