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单身者的自白.doc.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单身者的自白有数据显示, 中国大陆适龄未婚男女数量已经过亿, 一股单身浪潮正在悄悄涌现。下面 3 个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单身。中国论文网/view- 为结婚而结婚今年 40 岁的李雯( 化名) 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小时候住四合院, 好多人家住一起。在她成长过程中,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 她玩够了回家, 还没进门, 就看到院里围了一大堆人, 扒进去一看,是父母在吵架。“那时候人们都没事干”,就围在周围看热闹。等李雯到了考虑婚姻的年龄时, 父母的婚姻成为她首先要解剖的案例。他们的成长环境、兴趣习惯都不相同,“其实是不太适合组成家庭的”, 李雯说, 但是中国很多夫妻并不看重这些,“尤其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缺少爱情, 他们就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不是因为爱。”李雯大学学英语, 毕业后进入国旅工作, 主要接待外国游客, 进而, 也接触到一些外国人的婚姻观念,对比之下,她对中国式婚姻更加失望: “在西方文化里,女人是拿来爱, 拿来欣赏的。但是在亚洲尤其中国文化里, 女人不是这样的, 她们就是像你家里的一个工具或者一个东西,你在使用那个物品。”这种想法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 还太超前,“我觉得我好像挺不幸的, 没有碰到过合适的男人”, 但是反过来一想, 李雯也并不觉得后悔, 而且还越来越享受这种单身状态。“就是自由,”李雯说,“想干嘛就干嘛, 完全是自己做决定, 活得特别任性, 不考虑后果。” 2005 年左右开始,李雯甚至不再找固定的男友了。那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单身社会最早的“子民”之一, 社会变化的大门, 已经由观念的改变而开启, 虽然结婚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7 年后, 美国一位叫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社会学家出版了一本书, 勾勒出这种潜移默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单身社会》。克里南伯格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社会正面临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变革――单身化。一组数据支持了他的判断: 2012 年,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状态。在美国, 40 岁仍无婚史的人,占到了男性中的 16% 、女性中的 12% 。中国的社会学家也敏感地注意到了这种变化, 早在克里南伯格这本书出版前, 社会学家李银河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单身浪潮最早发生在北欧和东欧,之后蔓延到西欧、南欧、北美,如今已经开始影响到东方国家,其中以日本最为显著。现在这股单身浪潮终于跨越太平洋, 涌入中国。以女性为例, 在中国, 未婚女性的人数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全国人口调查数椐显示, 25~ 29 岁未婚女性在 2010 年达到了 % , 是 20 年前的 5 倍, 30~ 34 岁的未婚女性几乎是 20 年前的 9 倍。他们没有勇气过这种生活罗爱萍养过两只猫, 后来相继病死了。她没敢再养,“很害怕又养死, 我也会伤心”。这种害怕失去索性不去拥有的性格, 很像她长久以来对待感情的态度。她不是一位天生的单身主义者。在 23~ 37 岁这 15 年间,罗爱萍一直在工作和结婚之间撕扯、焦灼。罗爱萍从小在广州白云区郊区长大,从村里小学转到区里重点中学后,操着乡下话、打扮不时髦的她过渡期很是艰难。哪怕成绩很好, 后来考上华中科技大学, 她也依然常觉得自卑。“作为一个很胖又内向的女生, 受到的挤压仍然很严重。”整个大学期间,

单身者的自白.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