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穿越时空的交汇.doc.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穿越时空的交汇摘要: “言不尽意”是庄子学说中提及的一个问题,但是千年之后,奥地利著名的文学家霍夫曼斯塔尔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对语言功能的怀疑, 这就是西方文学中出现的“语言危机”。这两者虽然相隔千年, 但却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语言到底能不能准确地表现思想。本文将对两者的语言观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在“言不尽意”问题上的异同。中国论文网/view- 关键词:言不尽意;语言危机;异同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 ( 2016 ) 02-0198-0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一直是哲学家探讨的问题之一。近代语言学产生之后, 对语言意义的追寻也成为了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 言意矛盾也是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西方文学中出现的“语言危机”( Sprachkrise ) 就反映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奥地利文学家霍夫曼斯塔尔( Hugo von Hofmannstahl )的《菲利普?钱多斯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 Brief des Lord Chandos an Francis Bacon ,魏育青译《菲利普?钱多斯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以下简称《钱多斯致培根》及道家名著之一的《庄子》入手来探讨一下“言不尽意”。所谓“言不尽意”,即:语言不能完整表达说话人/ 写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 “言不尽意”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把人类的语言分为“能指”( 语言的音响形象, 即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所指”(形式所指代的内容, 即语言要表达的概念。)“言”是“意”的“能指”,“意”即“言”的“所指”。但是“意”有多样性及模糊性的特征, 而人类现有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传达意义的能力上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表现无限多样的意义是“言”和“意”矛盾的关键。《庄子》在阐述道家的主要思想“道”的概念时, 谈到了他对语言能否完全表达意义这一问题的理解。庄子认为道不可言, 但又不得不言。语言, 在他看来, 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但是他并不是万能的, 因为,在“道”面前, 语言就失去它本身的功用。但是, 庄子在怀疑语言功用的同时,却留下了传世之作《庄子》,其语言之精妙,寓意之丰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楷模。历史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千年之后, 在奥地利文学史上以语言优美, 文字流畅著称的霍夫曼斯塔尔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也遇到了“言不尽意”的问题,作为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 霍夫曼斯塔尔在《钱多斯致培根》中称他无法再以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抱怨自己丧失了语言功能,并主张放弃语言。这封虚拟的书信被认为是 20 世纪初西方语言危机的代表作,但它又因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想像及隐喻成为文学史上的杰作。那么,庄子笔下的“言不尽意”究竟是何意?它和霍夫曼斯塔尔在《钱多斯致培根》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危机”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一、钱多斯及庄子眼中的“言不尽意”在《菲利普?钱多斯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中, 菲利普?钱多斯( Philip Chandos ) 爵士请求友人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原谅自己放弃了文学创作,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两度春秋沉默不语”(魏育青译,下同) 。他之前创作德“辞章

穿越时空的交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