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注释一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注释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因此,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率性:遵照本性,率,遵照,根据, 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显现,显著。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中:符合。节:节度法度。 致,达成。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根据‚道‛的标准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能够片刻离开的,假如能够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些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些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显著,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全部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照的标准,达成‚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大家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标准
修养本身。
处理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这一范围,进入全篇的专题。
作为儒学的主要范围之一,一向对‚中庸‛有多种多样的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础的解释。根据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因此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全部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定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友好,这便是‚中和‛。人人全部达成‚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含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全部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通常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础看法来看,也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所以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很快。因此名篇方法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全部相关于这方面
1
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xx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因此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而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全部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能够终生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可能有些过头,但《中庸》确实是内容丰富,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因此,《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大家终生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
原文 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因此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因此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部分?‛孔子回复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部分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够是一样的。‛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和不够貌似不一样,其实质却全部是一样的,全部不符合中庸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