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诗词中接收美的熏陶] 诗词对人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个载体,不但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确保学生全方面发展。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美感呢?
,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比较重视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含有音乐美。如《关睢》《蒹葭》采取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缭绕,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诵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诵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老师示范或听朗诵带后,让学生依据老师的范读或录音划好诗歌节奏、重音。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再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诵诗歌,接着指名朗诵,且相互点评。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体会画面美
中国很多古诗词能够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适宜的图画。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感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经过“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比如,我们学习,《望江南》作者将楼头、船帆斜辉、江水、小洲这些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以江为背景,楼为主体,以盛装独倚女子为焦点,组成一幅美人无语独倚、凭栏远眺、含情脉脉却又“离情正苦”的艺术画面。《天净沙・秋思》就能够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展现“枯藤、老树、昏鸦”等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又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一句写实景。
,挖掘情感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学习《望岳》、《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等诗篇,就该深入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主动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一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需让学生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学生在诗词中接收美的熏陶] 诗词对人的熏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