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管理 仁众管理
提要:管理的目标定位是人不是物,这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孔子尊定的。假如说,西周的礼治强调社会管理,那么,孔子开始强调人格培育,以后中国的管理全部突出育人而淡化事功,就是礼冶和仁政的人性化延展
有关孔子的仁,众多学者从思想史、哲学史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但从管理角度讨论的寥寥无几。实际上,儒学对后世的影响,关键是经过国家管理表现出来的,其中的关键观念就是“仁”。从管理思想史角度而言,孔子是仁政和善治的祖师。仁和管理的关系,反应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的目标定位:培育君子
孔子继承了周公“不谈物质”的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治国理家不能追求物质的富有,而要着眼于君子的养成。《论语》一书,有大量的君子小人之辨,说明孔子尤其警惕小人而崇尚君子。
“仁”包含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多种美德,所谓君子,应该成为仁者。不过,应然不等于实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仁者已经罕见。孔子自己就感叹道:“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可能有,但太少见。即便是君子,也不一定就能坚守仁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类似的感叹还有“知德者鲜矣”、“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等等。
正因为仁者的稀缺,孔子极少给他人“仁”的评价。子张提出:令尹子文三次出仕无喜色,三次撤职无愠色,算不算仁者?孔子的评价是“忠”:陈文子因为当政者无道,放弃家产出走,算不算仁者?孔子的评价是“清”;她们统统全部不是仁者,“焉得仁”!孟武伯让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是否具有了“仁”。孔子的评价是:子路“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也,不知其仁也”;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束带立于朝,可使和来宾言也,不知其仁也”。包含孔子期许“可使南面”的仲弓,有些人说她“仁而不佞”,而孑L子依然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可见,在孔子眼里,能够在品行上达成“仁”的人,太少见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到自己,也认为不敢当“圣”和“仁”二字,只不过是在不停追求罢了。“若圣和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者,本质上是一个能够不停趋近却极难达成的理想人格。只有君子才有可能靠近仁者,因此,管理的目标就是培育君子,引导君子向仁者努力。
那么,前文提到孔子曾经以“仁”评价子产和管仲该怎样了解?笔者认为,区分这两个“仁”字,正是解读《论语》的奥妙所在。因为《论语》的语录体脱离了详细情境,正确了解孔子的原意,需要依据上下文和语气指涉还原对话场景。孔子谈论子产和管仲之仁,是针对她们的功绩而言,没有包括两人的品德,而谈论令尹子文、陈文子和她的诸位高徒,针正确是个人品德而非政绩。因此,子产和管仲含有“仁”行,但不一定含有“仁”德。在另一处论及子产的地方,孔子就只认可子产是君子,回避了“仁者”。“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管理的目标定位是人不是物,这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孔子奠定的。假如说,西周的礼治强调社会管理,那么,孔子开始强调人格培育。以后中国的管理全部突出育人而淡化事功,就是礼治和仁政的人性化延展。
二、管理的基础方法:惯习养成
君子的培育经过学习进行。对于学习,孔子有独到的看法。她强
“仁”和管理 仁众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