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哀矜勿喜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哀矜勿喜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

  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论及刑法思想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尽管如此,依然贯穿和表示着救世济民,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哀矜勿喜”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便向曾子请教为官之道,曾子对阳肤说:“执政者丢弃了先王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假如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要怜悯她们,而不要因为判案有功而自喜。”孔子时代虽是礼崩乐坏,王道不再,民心离散,但在这么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的道义担当却是任何时代全部应效法和实践的。
  首先哀矜勿喜表现的是执法者对犯罪人和犯罪事实的认真体察。从犯罪学角度而言,任何犯罪现象的成因全部不是单一的。换言之,犯罪行为的发生绝非犯罪行为者单方面的主体实践结果,而是有其深刻复杂的多重原因促成的。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建者李斯特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马上犯罪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正是犯罪人个人的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被害人等很多原因的协力作用,催生了犯罪,这是犯罪学界和刑法学界所公认的结论。所以。在考量犯罪人因犯罪行为所承受的刑事责任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被害人等对犯罪人促成犯罪的条件原因,并在刑事责任结果上给予充足反应,这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才符合人道主义情怀。云南的许霆案,盘锦的李兴武案能够最终得到合理的处理,概因社会环境原因在刑罚结果中给予充足的表现,符合了刑罚的人道性和公正性,哀矜勿喜深刻地反应了儒家圣贤对犯罪现象理性的道义思索,是仁恕观念的直接表现,告诉大家要设身处地,反躬自省,社会出现犯罪,每一个人全部有一份该当的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案件是在破案有功的思维中,催生了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的恶果。又有多少案件是在办案指标的推力下,偏离了司法规律,而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显示不出良好的社会效果。哀矜勿喜警示我们检察官不能单纯地成为刑事犯罪的追诉狂和打击狂。儒学没有仇恨,而是要化解仇恨,办案不能带有仇恨和功利心,而要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对抗,增促社会友好。
  其次。哀矜勿喜是儒家刑法思想表现谦抑价值的源流。刑法谦抑价值是近代刑法的关键价值和思想,即限制刑罚权的随意发动的思想。谦抑一词在汉语词典当中是找不到的。考察其。能够认为是从日本的舶来品。在日文汉字中谦抑一词的含义“谦卑、谦虚”。对于日本刑法学中“谦抑”一词的渊源,有日本学者认为可能是于拉丁语法谚“法不关微事”。谦抑,是指缩减或压缩,司法者应该力争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实际上。哀矜勿喜就是提醒司法者对出人人罪,事关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攸关的刑罚权的发动要尤其关切和谨慎,心怀忧患之心。《汉书·刑法志》记载“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也。’又曰:‘今之听狱者,求因此杀之;古之听狱者求因此生之。’和其杀不辜,宁失有罪!”大意是说古代的执法者能达成息诉省刑的境界,这才是治道之本;现在的执法者却极力的网罗罪名,这是治道之末。今之决狱的人,追求怎样能够杀掉罪犯:古代的人,追求怎样能够放掉罪犯。能够看出早在2500年前儒家学说就有息诉省刑价值思想,实际上就是刑法谦抑思想

哀矜勿喜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