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霍山中学尚墨文学社安徽霍山
霍山中学尚墨文学社成立于2021年11月1日,共有80名社员。11月23日加入“中国网络文学社联盟”。社团创有社刊《翰海观澜》,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尚墨文学社一直以培养写作爱好,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学水平为宗旨,一步一个脚印,使文学社不停发展壮大。相信尚墨文学社会成为霍山中学璀璨的明珠,为学校增光添彩。
家还住在江边的时候,江堤的尽头有一家小小的旧式店铺,有民国时期的风貌。店门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卷帘门,而是类似于屏风结构的铁门,推起来会发出破旧的响声,因为光顾的人不多,因此店门总是半开的,小店曾经很繁荣,因为临近江边的堆沙厂,有很多铲沙的外来工,和她们年幼的孩子,只是以后堆沙场荒废,小店才逐步冷清下来。
小店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女子,和我平日里所见的一开口就没完没了的家庭妇女不一样,记忆中她似乎一直坐在进店门靠左手边那台缝纫机的后面,她接一点缝缝补补的零活,有时收钱,也有时不收钱。
小店不大,内容却很丰盛,年幼时所能想得到的东西在她那里全部能买到,小到缝衣针、止泻药,大到汽车的零件,只是除了食品以外,其它的商品总是充满灰尘。
其实翻过江堤,再穿过一条马路,就有一家比小店大上很多的店子,窗几明亮,货台崭新,只是那儿年轻的女主人,一个烫着哈巴狗似的金黄色卷发,脸上充满青春痘类东西的家伙,在每次我去那儿,她总要用涂了桃花色指甲油的手来捏我的脸,重复扯个不停,还笑着说:“小脸儿肉还挺多”,于是我就宁愿跑更远的路,去小店买东西了。
小店的女主人微微发福,脸色红润润的,总是挂着一副平静的笑脸,一油然生出一个安全感,比起一路之隔的大店好了不知多少,其实那家大店原来也是由小店而来,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守着的。更小的时候,每次去打电话,她总是会从电话旁的糖筒里抓一粒糖给我,有时好吃,有时难吃,只是以后那老头不见了,电话也没了,原先摆在木台上的糖筒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晃眼的货架,挂着一排排的阿尔卑斯,只有小店没变。
小店的东西总是放在固定的地方,女主人不在时能够自己拿,钱放在缝纫机上,或改日再付,那时每隔几天全部会有一个看厂的老人前往,自顾自地在角落里翻出一瓶白酒,女店主不说什么,因为那老头总会送钱去的,或迟三五天或一俩月,但那一次老人过了很久全部没再去买酒,我好奇地问女主人,那个老是买酒的老头到哪里去了,女主人闻言后把眼光从缝纫机上撤下来,盯着我看,也收了微笑,却又不显得悲伤,仿佛是描述店门口那棵巨大的木瑾春天落花的样子:“她啊,喝酒喝太多,中风,被送医院,又没有家人,死掉了!我既害怕,又愤怒,道:“全部是你害的,一直卖酒给老人家,全部不知道劝劝她!”女主人听了我说的话,略显着诧异地盯着我看了一眼,然后像母亲一样,一边伸手抚平我后脑翘起的头发,一边微笑地说:有些事情,不是劝就能够劝得动的。我不想听,径自离开了,那次帮母亲买蜡的钱也没给,她也历来没找我要。
那小店的女主人信佛,以前江的对岸有一座尼姑庵,天天清晨全部会有钟声,每逢初一、十五全部会有身着素净僧袍的尼姑在对岸的江边放生,而离对岸最近的位置,就是小店所在的地方。
一次意外进到小店的里间,昏暗而狭小的空间里,有淡淡的檀香味,很洁净而整齐,靠窗的位置摆了一尊佛像,经过不甚清楚的窗户玻璃能够看到对岸的尼
安徽霍山中学尚墨文学社安徽霍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