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和钝感 敏感和钝感,编辑全部需要
一部冠名为《当代图书出版导论》的书,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版本,1997年6月已经是第六次修订版了,现在的xx读起来是不是有部分过时? 德国人喜爱用数字说话,严谨又周密。第一章有关德国当代出版发展历程的文字,就是这么个特点。不研究外国出版史,大可一目十行地“浏览”。
然而,从第二章起,要留心了。作者介绍了“当代图书出版社的组织结构”,读来几无历史距离感。因为比较以后发觉,今天我们所在的图书出版单位的架构和作者成书时代的并无多少差异。作者所提醒的部分问题,恰恰是不时困扰我们当代出版人的问题。
“尤其主要的是xx部和出版社其它部门的交流。我们常常能够发觉xx和生产人员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我们只要有意识地消除偏见就能很轻易地越过这道障碍。处于当今的技术和财务条件下,任何xx和选题策划人假如还长久抱有这种偏见,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好像担心多说了身为出版人的读者会伤了自尊,作者没再展开。到底该怎么消除偏见呢?在书后的其它章节中,其实是能找到答案的,不过读的时候要记住前面说过的“偏见”。
xx和策划人是需要敏感的,她们需要对市场需求敏感,对读者意见敏感,对经济效益敏感,对书稿内容敏感,对图书审美敏感,但具有这些敏感的素质,能够提出部分和众不一样的创意,并不意味着她所做的全部工作全部是发明性的。很多时候xx应该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放下身段的踏扎实实的实施者、作嫁者、服务者。比如面对作者。勒林用着重号标出了她的提醒:“作者是任何一家图书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没有了作者,我们大约也就能够忘记一切了。”在衣食父母面前,xx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呢?现在部分初出茅庐的外行xx,喜爱把自己过分策划的、论证不成熟的“体例”抛给作者,让作者来做文字内容填空,确是一个把自己的浮躁当成发明性工作了,是把自己“端”得太高。
把服务管理者当成技术官僚主义者,当是xx、策划者轻易对xx管理部门、出版印制管理部门工作者的偏见。《当代图书出版导论》一书的“书稿的加工,xx和电脑,介绍作者的短文和标题保护”一章,为xx的长期化工作列出了审查清单,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全部是xx需要时时自问的。从这些工作内容中,我们看到一个xx在审查作品内容、进行法律上的审查、对书稿进行形式审查时需要多少定力。这些工作看不出什么“发明性”,是流水线般的程序化的、机械本能的。
不妨摘取审查清单中的几条,来和我们日常工作中的xx心理和习惯做比较:
——出版社是否得到经双方签字的出版协议?
——是否得到了书稿中包含的第三人的文章的使用授权?
——是否给书稿
敏感和钝感 敏感和钝感,编辑全部需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