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考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殇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议,对于国计民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但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却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并引发大家对于产业泡沫的担忧。实际上,部分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如不加以扭转,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风起云涌的圈地运动
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给予了这个产业过多的经济色彩,加之媒体的吹捧,文化创意产业沦为争相热炒的概念和政绩工程追逐的新目标。长久以来单纯依靠GDP增加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的官员对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有一个天生的喜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样不能例外。在大家看来,要把“文化创意”这个“隐性”产业演变为“显性”产业的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建造规模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吸引企业入驻。于是,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上马,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
现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官方认可的是1300个,但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收《经济参考报》时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其中,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最少上百个。另据报道,山东有40余处省级产业基地,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下30个,深圳已建、在建和计划待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不下54个。在这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只有不到5%”。园区占地面积不小,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投入和产出形成鲜明的反差。据悉,上海现在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总共约有300家,数量不少,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伤不起的地产化
因为过分偏重硬件建设和短期利益,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化的趋势正在加剧。这集中表现在多种“以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文化地产”的崛起。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缺乏高质量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产品,文化产业园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空壳”,甚至沦落为一个看似漂亮的房地产项目。“文化+地产”模式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采取的一个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并以地产或物业收入作为关键的收入。这种模式促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因此在全国被不停复制。但和此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伴随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住宅用地获批难度越来越大,而以国家扶持产业的名义申报用地,获批的几率则要大得多。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不少地产商将眼光聚焦到这一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新一波的文化地产投资浪潮开始涌现,形形色色的“文化地产”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太多的地产商以文化创意产业之名进行创意地产开发,好一点的可能会把创意进行到销售结束,差一点的就直接把售楼处挂上创意园区的牌子。用文化圈地,已成为地产商新的生存法则。2021年4月,曾有媒体爆出“北岸1292”以“文化创意产业”名义租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就是一例。投资“文化地产”本身没有错,但假如假借文化之名,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或是进行其它商业活动,那跟“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考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