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武训 [愧对武训].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武训 [愧对武训]

  好像真的又回到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往古盛世,眼下,社会上关心教育、热心办学的人正在多起来。东汉的大经学家郑玄说过,“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这自然是件好事,但这回有“归教于闾里”经历的不是“仕焉而已者”,倒是另部分人。报上有消息说,河南省某县在对社会力量办学情况做检验时,发觉有个办学点上,一名原来的杀猪者正在给孩子们讲课。问询后才知道,该屠户是因为最近体力不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干不了了,这才改行“办学”,而该校的“老师”便是这屠户夫妇俩。在另一处,检验人员又发觉一个杀牛卖牛的,摇身一变,也成了“校长”。她招来近百名学生,用一所老房子做教室,桌上还供着“神位”。
  说这番话,倒不是对屠夫这职业有什么不敬之意。屠沽之辈里照样也能够出人才。韩愈在《送董邵南序》里早就说过:“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明天子在上,能够出而仕矣!”既然屠狗者能够“出而仕”,杀猪宰牛的当然也能够当“校长”。问题并不在这里,问题在于:这些所谓“校长”和“教员”,办学的动机实在有点儿不那么纯粹。她们本身既不具办学的资质,而招徕学生的目标,又只是为了从学生身上盈利。把办学等同于操刀割肉的生意,这么的学校,其实只是“学店”而已。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勉强可算“古人”的古人,那便是清朝末年的武训。武训这个人物在新中国成立早期曾因电影《武训传》的被批判而大大扬名了一阵,现在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了。她的身份似乎比屠户愈加不如,简直是一个乞丐。然而偏偏要位卑言高,提出了“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口号,四处张罗,“行乞兴学”。她以乞讨所得,不仅办起了几所义塾,成了“校长”,而且还资助山东馆陶、临清等地的书塾,成了今之所谓“校董”。对于这么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当初批判的关键看法是她兴学的目标不对,乃是为了“争得宣传封建文化的权利”。今天看来,这实在有苛求前人之嫌。试想,在当年武训兴办的义学里,除了传统《三字经》、《千字文》或《四书五经》,当然不可能设置“声光电化”或其它什么“反封建”的学科。武训不是教育的改革家,充其量不过是个爱幻想的农民而已。何况直至她逝世的那一年,梁任公才在《变法通议》里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的主张,新式学校刚刚有了一点轮廓。可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评价的,武训身上值得肯定的一点,只在于她那种为贫寒人家子弟募款兴学的执着精神。她兴办的学校,从不以赢利为目标。听说她常常往返于学塾间,遇上师之勤于事者则叩谢之,遇师之不勤或生徒顽梗不受教者则跪泣劝之,弄得师生们“咸相劝勉”,再也不好意思偷懒,还真有点儿敬业精神。时下,我们一些专把眼光盯住学生腰包的办学者,和她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有道是,当今市场,最好盈利的不外乎两种对象。一是妇女:化妆品、减肥药、时装首饰,大把掏钱,乐此不疲。二是娃娃:健脑水、聪慧丸、各色教参,多多益善,塞满书包。原来灵巧的商

武训 [愧对武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3-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