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兵马俑的个性
头一个搞兵马俑的并不是秦始皇。在她以前,就有其余王者,制造过铜的或是瓦的一群武士,用来保卫自己的陵墓。不过规模全部没有这么大。搞了整整一师人,全部和真人等大,密匝匝地排成四个方阵,这么的事,只有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业的始皇帝才能得出来。兵马俑确实很壮观。面对着这么一个瓦俑的大军,我简直不知道对秦始皇应该抱什么感情。是惊叹于她的气魄之大?还是对她的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俑之上,原来听说是有建筑的,被项羽的兵烧掉了。很自然的,大家会慨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有些人说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奇迹。单个地看,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要比艺术价值高得多。当初造俑的人,原来就没有把它当做艺术作品,目标不在使人感动。造出后,就埋起来了,当初看到这些俑的人也不会多。最初的印象,这些俑,大全部只有共性,即只是一个兵,没有很鲜明的个性。其实就是对于活着的士卒,从秦始皇到下面的百夫长,也不要求她们有什么个性,有她们的个人的思想、情绪。不仅不要求,甚至是不许可的。她们只是兵,或可供驱使来厮杀,或被“坑”掉。另外,造一个师的俑,要求逐一地刻画其性格,使之相互区分,也极难。
即或是把米开朗琪罗请来,恐怕也难于措手。我很怀疑这些俑的身体是用若干套模子扣出来的。她们几乎全部是通常高矮。穿的服装虽有区分,但多大同小异。大部分是短衫,披甲、著裤,下面是一色的方履。除了屈一膝跪着的射手外,全全部直立着,两脚微微分开,和以后的“立正”不一样。大约那时还没有创造立正。假如这些俑全部是绷直地维持立正的姿势,她们会累得多。不过她们的头部仿佛不是用模子扣出来的。这些脑袋是“活”的,是烧出来后安上去的。当初发掘时,很多俑已经身首异处,现在依然能够很方便地从颈腔里取下头来。乍一看,这些脑袋大致相同,脸以长圆形的居多,全部梳着偏髻,年纪率为二十多岁,两眼平视,并不木然,但也完全说不上是英武,大全部是平静的,甚至是平淡的,看不出有什么痛苦或忧愁——自然也说不上快乐。总而言之,除了服装,这些人的脸上寻不出兵的特征,像部分一般老百姓,“黔首”,农民。不过细看一下。就能够发觉她们并不完全一样。
有一个长了络腮胡子的,方方的下颌,阔阔的嘴微闭着,双目沉静而仁慈,看来是个老于行伍的下级军官。
汪曾祺:兵马俑的个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