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寺凤庆石洞寺
一 石头有灵,石洞寺,该是灵魂的居所。 石洞寺在云南省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的洛党镇南部箐头村大石头山上,建于1794年前后,今后几次翻修,但巨石耸立的姊妹阁,从始建到现在,全部没有改变过。
丰富的传说,历经两个世纪,依然有血有肉:黑夜里,盗贼翻墙而入,大殿内忽然磬声悦耳,锣钹威严,钟声如磐,盗贼吓得抱头鼠蹿;而一位向往红尘的道士,悄悄地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逃走,然而,走到天亮,依然走不出寺后面的密林。
这么的夜晚天天全部来临,假如能从平常生活中抽身,便能在石洞寺里聆听似锦的音韵。部分饱满的情节,会让你的想象跌宕起伏;而拂晓时沧茫中露出丝丝嫣红的霞色,又会让你的遐思血脉奔涌。
有些人只爱放生池里的波光潋滟,有些人偏爱传说里的锋芒利剑,有些人想看到梅道人道法自然的火焰,有些人想臆断部分情感的颤音。
石洞寺,确实能把你带入幽深的沧茫和浩瀚无边的遐想。在历史的天空中,现实的落叶簌簌而下,让朝拜的香客和游人心里一惊,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最好诠注。在近音和远音中,赤裸的心能感受到神性的召唤。
二
姊妹阁修建在30多米高的天成巨石之上,面向正东,似两支倒竖的巨笔,直插云霄。因岩石叫“云岩石”,故得名“云岩双阁”,又因天成一对似姊妹,故又得名“姊妹阁”、“雌雄阁”。左阁背书“云岩阁”,右阁背书“清云阁”。两阁间有天桥相连,各有走道环于云岩石周围,护以石栏板。
两阁之间的天生石桥,古典雅致,天造地就,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听说是两阁亲密地牵手,也有些人说是一个人和另一个的连心,只要面对天生石桥,感情自会产生。几百年间,前来敬献香火的人不计其数,这小小的天生桥承载着多少人的脚步,急急忙赶来为自己的过失祈祷,散淡地把苦恼带到寺里化为纸灰的,全部在天生桥上停留过,看看远方黛青色的大山,始知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听说,再是痛楚的心情,只要站在天生桥上想想,就全部云开雾散;再是想不开的不幸,也全部会在此地云消雾散。个中原因我看得益于站得高看得远的风景,一览众山小的绝佳位置,但香客们把功归于对石洞寺的顶礼膜拜。这里总是拥挤着很多人,她们一脸虔诚,一心迷惑,一怀悲戚,只是当她们从天生桥走下来,顺着盘旋而下的石级,来到经年清泉四溢的莲花池,就全部像换了个人似的。也才只是点了支香,化了些纸,似乎整个人就这么轻松下来。
石洞寺风景在于石奇。整个寺坐落在一块巨石上,巨石擎天,举起了云岩双阁。不知道古人是花了多少时间开凿出一级一级的石阶的,凿痕清楚明了,每一条线全部按一定的方向用力,最终将坚硬的石头开辟为通幽的便道。时间详细为苔藓缝纫着的暗绿,岁月简单成踏损下去的石阶。
无须远眺,低下头下,寻思这些苍老,就会以为人的弱势和渺小。
三
巨石上的诗,是石洞寺的另一个风景。石头一大块,再是绝奇也全部是石头,可是文化一旦和巨石结合,就是人文。
历代名人,全部把笔墨留到了石洞寺,要不是管理机关对题诗略有限制,石洞寺就会成为诗洞寺了。诗意深刻,笔题千钧,既是书法名人的杰作,又是诗家思想的流露。
缥缈飞双阁,擎天石柱雄。
高楼近曙爽,古洞蕴虚冲。
池静重虹起,山深野鹤通。
沧茫无尽意,万壑啸松内。
异乡人李锡桐先生的诗,无疑是石洞寺最好的写意,而书法家姚泰
石洞寺凤庆石洞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