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遥古城的长廊:平遥古城的住宿
虽是清晨,平遥城内已游人如织。 我们登上南大门的城楼,双眼远眺,整个平遥古城尽收眼下。据介绍,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一座完全根据中国汉民族传统计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城池。城墙内面全是用黄土夯筑的,距今已经有2800多年了;城墙外面是明洪武三年在西周旧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块砌成加固的,至今也有640多年了,是较完整的古城墙。城墙上修建的六座城楼,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突出于城墙但和墙身连为一体的墩台,每个墩台上建有一个角楼。城墙顶上外围是2米高的垛口墙,外墙倚墙每40米—100米有马面和堞楼1个。导游说,平遥城墙上所设置的3000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课时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中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呈龟甲上的八卦图案。古街巷、古庙宇、古民居、县衙、票号、店铺等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显著,布局左右对称。建筑根据封建传统礼制“左祖右社”,又根据朱元璋“高筑墙”的政策,和金代建造的文庙大成殿等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以求天、地、人之间的友好。
平遥城里的古县衙——“平遥县署”,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县衙,宽广平坦,搭配有序,错落有致,前朝后寝,左文右武,为古城内最大的建筑群。县衙从外往内分一堂、二堂、三堂。一堂是审理刑事案件的,站在一堂门口看,只见对面照壁上写着“国法、公理、私情”六个大字。对于从事公安工作的我,不假思索就悟出了这是古代县太爷断案的宗旨,在审理案件中要贯穿着法、理、情完美的文明司法追求,尽可能做到正当合理合情。二堂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地方。三堂是县太爷会客、休息的地方。县衙各厅门处都有很多意味隽永的对联。其中有一副对联最令人感动,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字里行间,道尽做官之本,为人之道。
历史总是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然后隐约留下部分它存在的痕迹。古城西大街东段的日升昌票号就是
穿越平遥古城的长廊-平遥古城的住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