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专业标准中的老师学习维度
教育理论和老师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老师教育改革经历了复杂的进程。[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流行的老师教育和专业发展基于行为主义和要素主义,重视对老师行为的塑造和知识的灌输。此时的专业发展关键经过老师参与多种以“普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为目标的训练来完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的兴起使得研究者认识到技能和知识全部要经过老师自己的体验和思索才能成为她们自己的东西,她们需要有建构知识的过程,也要具有建构的潜力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老师教育研究者回归并试图扎根到老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真实工作和生活场景中,用老师个人生活史、叙事研究等方法来还原和探究老师所处的真实环境。老师专业发展也逐步开始强调老师的终生学习、合作学习和老师和真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老师学习就是强调老师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和利用环境,甚至改变和发明环境,把老师的终生发展放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上。大家开始意识到,“学习”的不再只是学生,老师也应不停地学习。老师学习成为现代中国“老师教育发展的逻辑走向”。[3]
在这么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研究背景中,老师教育经历着出色纷呈的变迁,其间不停有新的内涵融入到老师作为专业人士所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观念和德行上来。老师从被训练到经过思索建构自己的发展,到在和环境碰撞中不停学习,无时不刻在学习和发展,老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也在不停被丰富。《老师专业标准》正是在这么的背景下出台,表现出很多研究的结果,将引领老师科学地、系统地和连续地发展。它的颁布,必将引发各级各类学校开始以标准为基础的老师学习。
一、老师学习的内容
老师专业知识是已经存在的、被认可的、相对固定的,和老师教学实践联络最紧密的,老师日常教学中触碰最多的知识、策略和方法等。比如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的知识等。以往,在这些知识中,比较强调学科知识、教育学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等。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开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相关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逐步被老师和老师教育者重视。不过,怎样将这些来自试验研究的结果转化为一线老师能有效利用、提升教学效能和老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就成为一个研究的前沿课题。这就要讨教师经过不停学习和在行动研究中尝试,并同大专院校研究人员友谊合作,促成这一转化过程。
老师专业标准包括的专业理念、师德和专业能力的内容应该成为老师学习关注的关键。因为通常这些内容是内隐的、抽象的知识范围。比如专业理念和师德中提到的老师要含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要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等。这些知识范围需要老师经过行动研究和参加式培训,[4]尤其是本身的体验和反思等学习活动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另外,还必需将这么的老师学习过程回归到老师实践的工作场域中,而不是在去情景化的、孤立的老师培训情景中。[5]
老师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范围一样不容忽略,包括环境创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能力。而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师德修行和老师知识学习为基础。老师也需要经过参加多种在其教学实践环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其专业能力。比如很多老师对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学生反馈给正面评价,而对学生生成的、有意义的内容比较忽略,因为担心自己原有的设计会被学生的思绪带离
老师专业标准中的老师学习维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